我学的不是汉语文学专业,从事的也不是语文教学。但我对语文的情结,就像我胆囊内的结节,不知是如何生成,又不知怎样割舍去。
我出生农家,缺少文化基因。浸润在南岭山区的民俗民风中的童年农村生活,与母亲心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民歌和童谣,是我接受最早的汉语文学载体。然而,我接受的学校语文教育,并没有这民俗民
2014-11-16 10:24时光倒流三十五年。
村西一箭之远的稻田中,一眼泉水,三口井池。井旁的依依垂柳,犹如美女浣衣,临水照花。村边一株苍老的大树,斑驳陆离,树蔸裸露出来,如卧龙盘根。树下一路之隔的废弃的电站机房,是村里的学堂。屋子里光线暗弱,两根木桩支起的黑板,厚重的木板做成的课桌,长长的树干削平后搭成的凳子,十分简陋
2014-11-08 10:16"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 ..........."
我的女儿今年七岁,在四小读三年级。
我是教师,可对女儿教育却无所适从。
妻子在女儿两岁送进幼儿园,
2014-11-06 16:32我出生落地的屋子,早已在风雨中飘摇,曾经居住的人也零散飘落。这屋子决定了我的家世身份,影响到我的性格养成。
那是一座“天井式”民居。古朴的大门、雕龙刻凤的石墩和厚重的青石门槛,显得肃穆庄严。“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楹联和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承载了岁月的风华。一进大门是前堂,一扇平时不开的“龙凤
2014-11-06 16:18中国人是最谦逊,最爱学习的人。只要哪里有了成功效应,就会趋之若鹜。即使发在国外,也会漂洋过海,争相学习模仿以推广。无庸置疑,学习能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为学习者服务,但也并非尽如人意。
《庄子》里有许多这样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关于“学习”的典故。
一则是“东施效颦”。《庄子·天运》中的故事:“西施病
2014-11-05 11:38- 上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