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大概总不由自主指望有一些靠山或难免地成为他人的靠山。
小时候穷,每学年学费都交不起,总要拿着爸爸写的申请书厚着脸皮叫学校减免一些,我就总巴望着有人能帮我一把(那时候我没听过有助学这回事)。有一回音乐课上,老师讲柴可夫斯基的故事,说他家里很穷,有个叫梅克的夫人暗中出钱帮助他,让他成为举世
2015-11-27 08:59经济专家在各种场合最常说的话就是:扩大内需,刺激需求,拉动消费……,经济平稳增长……具体到营销方法论上就是“如何让和尚也买上梳子?”“牙膏嘴抠大一倍……”“创造更多的光棍节”……
我听到这些的反应就象那则两个教授互相赌吃大便,创造了GDP一样。
我常常觉得财经上各种莫名其妙。经济学家似乎总是
2015-11-02 13:25某日,带小儿一起参加单位组织的闽江一日游。船从台江码头出发沿江而下,穿过几座大桥,绕过马尾港,经过金刚腿、神龟山,到壶江岛参观妈祖庙,饭后返程。行程中大多的时间在船上看两岸风景。对于纯萃看风景的旅行我总觉得有点单调,金钢腿、神龟山等一些景观全是人类凭空想象再添油加醋加上一些传说之类的,只能聊以自娱。
2015-11-02 13:25若是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这些年来的活法,没有比"笨拙地活着"更确切的了,这是某一次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我就这样笨拙地活着》,很能表达我的状态,特此借用。
世间的活法千万种:高贵地活着、猥琐地活着;体面地活着、龌龉地活着;灿烂地活着、恣意地活着;卑微地活着、浪漫地活着;疯狂地活着……其间有我向往
2015-09-07 17:34“要致富先修路”曾是乡村人的梦想,原本是期待城乡来往方便省力,更多物资进出,造福乡村,农民更可以安居乐业,而现实的结局是资源和人员都外流。蜿蜒迂回的乡村公路反倒成了一条条毛细吸管,把营养从乡村吸往城市。 村庄日渐枯萎荒废,城市急速膨胀。相比以前羊肠山道, 如今车子可以开进很小的村子,农村更适合安居了
2015-09-07 17:34距离我前一次游玩家乡的鸳鸯溪已经过去了近20年。当我在拥挤人流中移步在鸳鸯溪白岩下(注:以前的土名,现在叫〃夫妻峰〃)的凌空栈道上,从陌生的视角俯瞰曾经熟悉的风景、与游客一同淹没在景区小卖点噪杂的人声里、驻足在溪畔瀑流前留影的彩裙中,我真切感到鸳鸯溪已经从当初待字闺中的村姑出闺外嫁为妩媚的女郎了。{
2015-09-07 17:23外漂族多数一年半载回一次老家,比起“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虽然眼前的景观变化并不明显,小桥流水,田野老屋依旧,但其间人事的变迁却常常使人感慨。某日在老街上走着,忽然就发现似乎不久前的新媳妇某某已两鬓花白,曾经健步如风的某某已拄上拐杖,此前常在街上溜达的某某已多日不见……闲聊间最怕听到就是亲人不经意间
2015-09-07 17:22上小学的儿子班上办了个班队活动,主题大约是说说自己爸妈的童年,结果普遍的是爸妈的童年都是一个比一个穷苦---从来没买过零食的、没钱买铅笔,光吃白饭没菜配的、冬天只穿一件衣服的、还有没饭吃的……这些几乎就是我们的父母辈曾对我们说过的,也许爷爷们也一样对父亲们说过类似的话。
想想父母一辈的穷苦和辛劳
2015-09-07 17:21茶事杂忆
高世麟
最近附庸风雅,喝起茶来。 其实我早就喝茶,要说茶龄,也得有个十来年了。 只是以前纯萃是为提神解渴,没什么讲究,现在的单位里文化氛围比较好,有个“茶神”,耳濡目染,多少受些影响,家里装备日渐齐全:特意去根雕市场买了个木茶盘,把多年前朋友送的茶具翻腾出来,把那些小碗、
2015-06-18 16:29慕道之人
高世麟
很多时候,我挺羡慕有个信仰的人,不管基督教或佛教,现实中或书本中,信徒的虔诚、笃定与热情常常打动我,感到信仰确是凡尘俗世一剂良药,但我至今并未选择其中的任何一剂,虽然我也常需要疗伤……
唯物主义教育在我身上是起了作用的,我家里母亲和弟弟都信基督,身边亲友信佛或信基督的都
2015-06-18 16:28-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