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那时候经常有走街串巷讨生活的挑货郎、磨剪刀的、弹棉花的、讨饭的从门前过。这些人居无定所,天黑了就随便到一户人家借宿一晚,在那个年代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那些年,我家就曾住过几个讨生活的,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温州的修伞郎。

    还是我读小学时的事,那年五月的一天,天下着雨,父母亲都在

  • 我考完驾照后就一直是开自动档的车。上班之后,偶尔开开单位手动档的车,总有些不习惯,刚开始经常熄火,适应一段时间才好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摸,我才明白,由于对路况没有做好预判,每当需要减速时总是手忙脚乱,忘了退档,档位与速度不匹配导致熄火。发现原因之后,我开始注意纠正,情况就好多了。

    在对开车

  • 学生时代曾读过袁枚先生的一篇《黄生借书说》,当时读到“书非借不能读也”时没什么感觉。

    很多年没到图书馆借过书了。前不久,我到图书馆给女儿借书,顺便给自己也借了一本《感恩是一种收获》,书借回来后就觉得看书是我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因此,每天都要挤一点时间看上几页或几十页。两百多页、一百多个故事,我几

  • 从军二十余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训练无数次,但最难忘的还是在大连的那次百里拉练。

    我的大学是有着“中国西点军校”之称的大连舰艇学院。她位于大连的老虎滩畔,是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以严格著称于世。在这里,学员们每天要进行早晚各一个五千米的例行性训练,周六还要来一个一万三千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五花八门

  • 因家境不好,高中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到县城的建筑工地去打工。

    工头是一个远房亲戚,所以每次去了就可以马上上工。

    工程队没有饭堂,就在工地附近临时砌了一个灶,也没请厨师,做饭一般是工程队的人轮流做。做饭比做工轻松多了,可以提前一个多小时下工。工头对我比较照顾,我去了之后做饭

  • 临近端午,肇庆的大学同学来珠海玩,顺便给我带了几个裹蒸粽,包装精美,真空的,大小两种,大的一个八两,小的一个半斤。我用清水煮熟,解开它,糯米中包着肉和蛋黄,尝了一口,咸的,味道还不错,肉肥而不腻,蛋黄夹杂在糯米中,使得糯米没那么粘,又接着吃了几口,总觉得少点什么?想了想:哦,怎么没有粽叶的香味?我觉

  • 记得小时候特别爱看书,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那些书要么是从书摊上租来的,要么是向同学借来的,虽然很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穷,很少买书。那些小人书大多被翻得很皱、很破,但能看上一本那样的书也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上了中学,爱上了文学,就更加爱看书了,但还是买不起书,课外书基本都是向同学借的,偶尔逛书

  • “博客”这个词我以前经常听说,但以前在部队,由于保密原因,有规定不能上网,身不由己,没有机会接触网络,所以一直不知道“博客”为何物。去年5月27日,我在网上用“百度”搜索资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到了山间溪流老师的博客,山间溪流老师的博客内容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一下子深深的吸引了我,原来这就是博客呀!

  • 家乡有一条小河,从杨嘎台分支出来,由南向北,到了村子突然来个九十度大转弯,然后一路向西。记得小时候乡亲们就是从拐角往西沿河而居,每天都可以听到朝阳下的鸡鸣,看到晚霞中的炊烟,还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饭菜香。

    那时候,小河河堤平缓,坡上长满了青草和绿树。河水四季充盈,长流不息,清澈见底,口渴时随手捧

  • 川岛位于广东台山西南,它由上川和下川两个主岛组成。我在下川工作和生活了整整六年。下川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小岛,四季如春,素有“中国普吉岛”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离开下川已经两年多了,但时常想起它。提起下川马上就会联想到岛上的海鲜,下川的海鲜品种很多,有文头螺、鸡爪螺、皮皮虾、小石斑等等,味道都不

  •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