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阮以敏
年关越来越近,年味也渐渐浓了起来。
城里的年似乎来的早,去的也早。商家早早地炒作起来,满大街都是形形色色的年货,红红火火,灯笼、春联、鞭炮和人流搅得人心惶惶,没了做事的心绪。刚出年,便开始打折甩卖清仓,吆喝着跳楼价,回笼资金,又吸引了不少顾客,几天功夫,清理完毕,市面便复旧
2017-01-24 09:07巍巍院后山
阮以敏
多年不登院后山了,缘由一是回乡少且短暂,二是山路荒芜,艰险难行,三是看山多了,感觉这山太小了,有点儿不屑一顾。这次呼朋引伴故地重游,便又重拾往日记忆。
不知道这院后山最早名叫什么,但肯定几万年前就默默存在,却因了山下一座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寺院——保福
2016-12-26 16:38再上武夷山
阮以敏
再上武夷,一别已是30年整。
30年前,携女友第一次上武夷山,是从小山村坐班车几经辗转,奔波数百公里,才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武夷山水中。那时的武夷山,游客虽不少,但还不至于人挤人,人看人。买张门票,登山涉水坐竹筏,玉女峰前留倩影,悠闲之至。
一日早起登天游峰,一路走去
2016-10-13 17:20侨中,那些年
阮以敏
岁月悠悠,离开侨中17周年了。蓦然回首,生活真的是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想当初,创业初始,栉风沐雨,备感艰辛。
大桥镇素有闽东第一侨乡之称,四万人口,八万华侨。但当年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却甚为薄弱,1300多名小学毕业生,二中收了300名,剩下的部分去了小学附设初中班,
2016-08-25 15:15女儿高考是2005年,距我高考相隔26年。日期不同,我是在酷热的七月。到她参加高考的时候,就人性化了,经过多方论证和征求意见,把时间提前到相对不那么热的六月,而且选了好日子,6月7、8日,谐音“录取吧!”
一向自信满满的女儿,高考前夜失眠了。看来心理素质还是不行。虽然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
2016-06-17 14:54柏洋湖情思
阮以敏
雨中的柏洋湖静谧而迷离。
风中的芦苇轻盈地起舞,湖边的翠竹多姿地摇曳。静坐在大坝上,凝视着这一泓青山倒影的碧水,倾听雨的细语,风的呼唤,叶的呢喃,真正体验了心如止水,宠辱皆忘,整个身心陶醉般融入到了这大自然之中。
那柏洋村袅袅的炊烟依稀还在眼前,那先锋洞打凿的锤声
2016-04-29 10:25我们的师长
◎ 阮以敏
不觉间,从教已三十有余。从十八岁毛头小伙,到了两鬓霜花。每当有学生送上尊敬而亲切的问候,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
闲暇之余,反思人生行程,也常常感念当年来到我们山村的一个个师长,他们当中有风华正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还有那些犯了所谓“右倾”错误的高材生,
2015-04-03 10:32花 桥 故 里
◎ 阮以敏
故里花桥之名源自何由已无从考证,据村中多位耄耋老人自述,曾闻长辈谈起,古桥为木廊桥,横跨东西,精雕细琢,工艺精美,花样百出,乃当年十里八乡唯一大桥,遂有花桥之名。新娘路过,都要下轿步行。盖因此,自然村取名曰:花桥头。老人们所见,唯有三根水杉铺就的木桥,旧时花桥几
2015-04-03 10:32《阅读大甲》序
阮以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学生周华,历经六载,爬山涉水,走村访巷,搜集古今,编著乡土教材——《阅读大甲》。嘱余作序,欣喜之余,有感而发。
顾名思义,乡土教材是和本乡本土关系密切的教材形式,内容涵
2014-03-20 09:24家乡的老屋
福建省古田县教育局 阮以敏
家乡在大甲花桥头,老屋坐北朝南,静卧在小河边。虽曾雕梁画栋,但历经沧桑,已是斑驳,犹如历史老人,见证了乡村的兴衰。唯有正厅上方,毁于“文革”时期的“书田”木刻留下的痕迹,显明这是个大户人家、书香门第。
小时候,老屋住着大家族,各家兄弟姐妹都多,虽然
2014-02-11 13:08- 上一页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