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生病或突然残废的时候总会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琐事,对公众社会态度产生自己的见解,对政治法规产生质疑。不可否认,在这个状态下,人对已知所看到的可能是最正确的,他们能理智地了解事情的始终,冷静地看待一切。

    于是,在残废了后的史铁生写了《病隙碎笔》,以一种大无畏、平静的精神述说自己的事,史铁生不像是在

  •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动,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余华写作手法文艺高超,而是全本描述的事真实感很强,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氛。别认为我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活着》这本书感动了无数的人······

    刚开始认识余华是读他的《许三观卖血记》,那本书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余华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好感

  • 我迟迟不敢下笔,很想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又犹豫该不该这样写。心里仿佛有一块大石头一般沉重,原因是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我很欣赏她的率真、真性情。给她的评论看来看去都是非常好的,不想我粗鄙的文字玷污了这本书······写得烂别怪我,只要知道龙应台本人比我写的好无数倍就行了!

    母子之间

  • 心胸怎样的人才可能说出这种话?我读到这段话时毫不犹豫地把它摘抄下来。这段话是这样的:在抗战的八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炸”,没有给炸死是侥幸。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斗”,没有“含恨而死”也是幸运。我试想一下如果我遭受和巴金一样惨痛的命运,抗战八年后才二十来年又遭受了“文化大革命”

  • 酒刚沾唇,杯便已经空了!世事就是如此。有了现在便不能又想留着过去。又要花钱,又想把钱留在兜里,是不可能的,否则生活可就太美了。

    我所看的《欧也妮·葛朗台》全书里只有一个大大的“钱”,故事情节复杂混乱牵扯不停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赤裸裸的利益,《欧也妮·葛朗台》全书围绕着葛朗台这个狡诈、贪婪、吝啬的

  • 龙应台身上的浩然正气也是惊呆我了,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我完全没有读到一点矫作虚伪,也没有自以为是的一种愤慨,只有对社会对宝岛台湾的无限热忱,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做“沉默的大多数”,只要火不朝自己家烧,事情危害不到自己都只会一味忍让“耸耸肩、摇摇头”。对于一些让人气愤的事,中国人总会选择睁只眼

  • 看了《今生今世》的《张爱玲记》,读出了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无奈宠溺,如:“她这个人呀,真真的像天道无亲。”在《张爱玲记》里胡兰成对张爱玲女士可谓是推崇至极,仿佛就是,她是我的,再多优秀我都开心,她好我就更好,她开心我就更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婚姻,幸之极,爱之极。

    “爱玲是吉人,毁灭轮不到她,终不会遭灾

  • 嫉妒的起源,如同智慧的起源,是一个未知的谜。

    “嫉妒位列所有隐藏情绪之首——它藏匿得如此之深,以致当事人通常不会意识到,它很多时候可能是其行为的动机。”——我个人想了解一下关于嫉妒的东西,原因是有的,这里当然有我的好奇,更多的是,我认识一个可能是充满嫉妒的人,有点想帮帮他顺便解剖一下他·····

  • 看完《羊脂球》之后实在没多少想法,不过对戈尔弩兑这个人物有点想法。

    在我想法里戈尔弩兑是一个全程参与且不发表任何意见的旁观者,在很多画面里我认为这个人会站出来,说几句“人道”的话,但是一次也没。我猜测这个人就是莫泊桑的化身,冷眼看着所有发生的一切,却始终不动声色。就好像中国的看客,热闹过了,就也

  • 闲来无事,在床上又看了莫泊桑其它的小说如《隆多利姊妹》、《珍珠小姐》、《一名农场女佣的故事》、《项链》。

    一个人写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写自己。我很开心自己仿佛对莫泊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隆多利姊妹》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写了他和两个女人的游玩故事,仿佛是他的艳遇。可能对莫泊桑来说是他的一种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