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笛音绕山谷

    我真正一览格凸河的风貌,是她逐步传扬开成为风景区之后。那时格凸河的旅游价值刚刚被发现,但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得到足够的开发,也尚未收门票。

    在紫云县城工作近二十年,就格凸河,可以说,只要想去就随便去。有时因事不怎么想去,但是有朋友从外面来,也要陪伴去。其间不知去了多

  • 一、与大海之缘

    古人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虽不是什么智者仁者,但是,生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在跋青山涉绿水中长大,也能深感山水之乐。山水之乐,可寓之酒,更可得之心。而最为水者,莫能及海了。所以,早年读高尔基的《海燕》,就很想一睹大海的风采。

    今年七月末,外孙女满两周岁,时值假期,到深圳与家人

  • ——“我们家人”献给先辈的祭歌

    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生也罢,死也罢,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格外思念,所以,我们家的习惯,时不时要给逝去的亲人贡饭,祭祀逝去的先辈。

    这种祭祀,通常分两种情况。在比较忙碌的一般节日如端午重阳之类,或者稍有什么平时难于吃到的好饭好菜时,都要祭贡,那种祭贡是非常随意

  • 大营千年古银杏,

    苗疆后土扎深根。

    嶙峋枯枝见沧桑,

    熠熠翠叶展青春。

    依偎并肩参天地,

    潇洒携手搏风云。

    有幸参谒赏尊容,

    更藉风骨励平生。

    丙申端阳

  • 有缘今世处同窗

    傍松苍

    沁梅香

    春秋三往

    共度七间房

    农场烂泥山沟创

    荆莽斩

    再垦荒

    求职殊异各奔忙

    四十年

    鬓皆霜

    三杯两盏

    醉了又何伤

    且乐故园重聚首

    抒肺腑

    话衷肠

    丙申季春十一日于北盘江

  • 在农村,喂牛虽说得花人力看管,但毕竟一年可以挣几百分工分,几乎等于一个人干一个月的农活;牛还可以把垫圈的草踩成粪,那粪是必须全部交给生产队的,自然又是一笔工分;每当春耕秋耕和犁老板田老板地的时候,要找别人借牛,那简直就是三十夜借砧板——没门!没有牛,是根本不能完成的,所以,农户必须喂牛。

    但是,

  • 故乡离省城有160多公里路程,虽说现在大部分路段都是高速,剩下的那小部分也是柏油路,可跑一趟怎么也得三个小时吧,来回就要一天的时间啊,哪怕自己驾车,不说油费,仅是那过路费,就比一个人坐客车花得多。要没特殊的事,凭这点干工资,次数多了,也跑不起啊。

    可是,好久没有回老家了,心里总放不下那八十多岁生

  • ——献给甘水井小学

    我步入社会的人生第一步,甘水井小学,是你,承载了我。

    我们村的中心,用上世纪实行公社、大队管理的体系来说,是我们大队的中心,在甘水井。其实,根据我们当地的发音,到底是“甘水井”,还是“干水井”,我也说不清。据我所知,那个村没有一口像样的井,夏天雨水充沛的时候,还比较方便,

  • 人类的智慧,在不少情况下,都能巧夺天工。但是很多时候,大自然之美,又远非人工所能企及。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盆兰花,在临近过年的时候盛开,哪怕在数九寒天,那一盆兰花,也就只开那么三五朵,于是,一个宽敞的客厅,顿时别有情趣——你忙碌着做事的时候,并没有察觉到什么;当你倦怠的时候,或者睡意迷朦地醒

  • ——初识摆架河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到县城中学工作不久,就从学生作文中看到关于“摆架河”的文字,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摆架河之美,大有“海客谈瀛洲”的意味,令人神往。

    直到九十年代初,学校开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这才有幸和一帮学生,到了那神往已久的地方——摆架河。

    记得那是在季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