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爱也得爱劳动

    ——岁月划痕之三十二

    1960年年底,我去紫河套食堂打饭,发现二两一个的饼子变大了,但软得像水煮红薯,一捏就是个坑。

    对于这种变化,炊事员给出了解释,说这是用增量法蒸的。还说按照上级要求以后的饼子都得这么蒸了。

    事后得知,不光我们食堂这么做,保定市的食堂都在这么做。市

  • 疑是当年促织鸣

    ——岁月划痕之三十一

    北京回龙观里很难听到蛐蛐的叫声,虽然绿地不少,但草虫难得一见。看来绿化工人还是很负责任的,杀虫药的质量也不错。可我到积水潭医院新院区附近散步时,还是发现了例外。

    积水潭医院新院区虽已在2013年1月底开业,但周围的环境一直不太好,入秋之后院区外的东北

  • 清塘如鉴柳如烟

    ——岁月划痕之三十

    大约在1958年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朋友程同学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新建的东关公园开放了,他知道一个秘密入口,可以不花钱进公园,还说要带我去。

    我早就想去这个公园了。保定原来只有一个南关公园,1955年开始建设这个新公园,之后总传出已经建好的消息,就是

  • 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岁月划痕之二十九

    我几乎天天都看央视的《国宝档案》,对一些收藏鉴宝类节目也感兴趣,但我主要是想了解点儿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身体力行的意思。

    我上班的时候也曾收藏过请柬和新闻单位的信封,不过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儿,因为不收藏就白扔了。二线之后接触不到这些玩意儿,我的

  • 新学校,新乐趣

    ——岁月划痕之二十八

    1960年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瑯瑚街小学的所有学生都到厚福盈小学去上学了。

    上学期放假的时候,瑯瑚街小学的老师告诉我们是两校合并,但实际上是瑯瑚街小学撤消了,厚福盈小学依然保留。

    到新学校后,我所在的四年级分了4个班,我们班定为“丙”班,在

  • 老师与代课老师

    ——岁月划痕之二十七

    小学一年级,我在瑯瑚街小学那个大殿改建的教室中上课,班主任是张老师。

    二年级,在学校北院北边的教室上课,班主任是大个子李老师。这位李老师北京口音,戴眼镜,还教我们音乐,曾让我们反复地唱音阶,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就是跟她学的。

    三年级,在中院的二

  • 难忘那个年

    ——岁月划痕之二十六

    到1961年,我们家难忘那个年已有七年没有回过饶阳老家了,父母都觉得应该回去看看。另外,他们也想考察一下,有没有举家回迁的可能,因为他们觉得在城里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

    一提老家,我就想起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小村,那个小院,满脑子美好的回忆,恨不能立即就回去。

  • 田野里的诱惑

    ——岁月划痕之二十五

    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交了一个新朋友,他就是马同学。

    他个子偏矮,又偏瘦,蔫乎乎的,在班里很不起眼,可因为一件事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偷懒儿让我们自己玩儿,我们就放了羊,想干什么干什么,有的同学就在树底下玩起了“戳刀儿”(一种比

  • 小巷里的大食堂

    ——岁月划痕之二十四

    搬到相府胡同后,我一直以为胡同西口对面的那条小胡同,是个死胡同,因为它除了入口两边各有一个院门之外,里边都是墙,两墙之间又窄到仅几十公分,很像是另一个院子的通道。

    上学之后才知道,它不是死胡同,因为我新交的好朋友梁同学说,穿过这条胡同就是他们家。他还

  • 要强与无奈

    ——岁月划痕之二十三

    母亲老了之后,经常无由头地说:“别看咱们家孩子多,你们小时候比哪家儿穿得也不次。”

    我口头上也附和着她说,可我心里清楚,我们家的孩子并不比别家的孩子穿的更好。在我的记忆中,我上学之前就穿过一次买的衣服,其余都是母亲手工缝的。

    买的那身衣服是一套小海军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