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九峰寺佛道合一的思考(一)

    我是一个文化思考者,每次到松江小昆山的九峰寺,总觉得除了一片虔诚

    外,还有一点点遗憾。

    我们知道,一个宗教圣地,它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启悟,有一种心灵的洗涤。

    松江的佛教、道教圣地不多,香烛倒不少,但是真正谈得上佛道合一的却很少。还好,只有那九峰寺例外,让

  • 曾经的爱

    每当我朦胧地闭上眼睛,思绪里总在盘旋着她的身影,那身影仿佛是由蓝天白云伴着在天空中慢慢盘旋着的。渐渐地,我看见了一个模糊而熟悉的轮廓,那是她和我站在冬青树下时的画面。

    这是遥远的画面。

    当我想起二个孤独的人一同站在冬青树下的那一刻,那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们二个人了;漫长漫长的时间是

  • 一部松江文化瑰宝的新读本

    著名学者 沈敖大

    10月金秋,黄忠杰先生惠赠我一部书,大16的开本,30万字的字数,沉甸甸的。书名是《松江文化记忆》,而且还在括号里加了个“上”。

    其时恰逢贱恙在身,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不急不躁,随便翻翻。没有想到,这随便翻翻,倒翻出点意思来了。于是就认真拜

  • 黄忠杰新著《松江文化记忆》出版

    肩挑松江6000年的历史文化重量,才使人生达到一种高度。

    日晒雨淋的步履,披星戴月的我,只希望自己能与千年的知音们有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让一扇心窗显露出微弱的光亮。

    爬在高高的九峰十二山上,一块块拖着蜿蜒的古石,托举在手,让我增强了信念;一双双守望的足迹,

  • 松江文化之旅 (2)

    松江 黄忠杰

    黑色光亮

    (四)

    我已经写了一篇《文化松江》的散文。说来有点惭愧,我自己作为一个被这一方水土养育起来的松江人,对松江文化的了解实在是肤浅,尽管从容而坚毅的脚步一次次地踏遍了松江的山山水水,但还是重复了无数次的游山玩水,走马看花,一知半解,还没有真正

  • 松江文化之旅 (1)

    松江 黄忠杰

    远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艰难行走九峰十二山之漫漫山路,记录了松江山水的真实,点缀了松江文化的灿烂;

    而今,我重踩那古道,重攀这奇峰,只想在此留下一个故乡人用汗水、眼泪、情感灌满了的深深脚印,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脚印。

    -------题

  • 解读黄忠杰新著《松江文脉》

    作家 张小霞

    与黄忠杰老师在不经意中已经认识了近3年了,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把初识于文字的感官镌刻在心。刚拜读黄老师的文章就让我觉得他文字的真实,文笔的流畅,所以一直内心保留着对他年轻的印象,也在文学的旅途中谙熟一个良师益友。

    黄老师寄来的《松江文脉》书稿,希

  • 《黄忠杰自选集》一书,收录的内容分三类:情感散文、文论、诗歌。这些篇章虽不长,但读起来让人觉得出手不凡,构思精巧,掩卷难忘。难能可贵的是,许多篇章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感受,不停留在平庸的见闻上,更不作无病呻吟之文,把所闻所见的事件、人物、物象,真实地反映在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艰难的人生中。在那作品的叙述描写

  • 《乡情的足音》是黄忠杰的第一本散文集。几十篇散文,或长或短;或写人,或记事;或抒情,或议论,无不表明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乡情的足音》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吴地的民俗图、风情画。故乡的小巷、山泖、古塔、风铃,儿时的老师、伙伴、邻居、亲人,温馨的夏风、草叶、明月、古渡,生动

  • 松江九章

    黄忠杰

    一、“二陆”读书台

    飘忽着晋朝烟云的小昆山山峰上,静坐着二个青年人,萧萧的秋风给他们出了个难题,让他们一时找不到人生的答卷。

    时年九月,陆机、陆云在如此荒凉的小山上,开始了“十载屏居读书”的壮丽行动。狭小的人生舞台,却给了他们一种无法抵制的锐意。

    国破家亡,谁来

  •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