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在我文学评论的范畴内,艾平散文的评论最难写。这不只是因为她散文外在形状的新奇、独到,也是因为她散文内在意蕴的丰厚、深邃。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也许正是如此,我才会对她精心构筑的一个个“妙境”着迷并深感欢喜深感忧。

    具体到她发表于《长江文艺》(2016年2期)上的《羊群中的一只雁》也不例外

  • 文学创作离不开大地,离不开生活。没有不存在的生活,只有我们表达不到的生活。说到底,生活是个万花筒,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在于怎样发现生活,怎样反映我们最了解最熟悉的生活?怎样以自身优势发挥出最佳优势,怎样在创作上奇峰突起,自成一家?

    内蒙古作家艾平与她的呼伦贝尔草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

  • 冬夜 长街

    你哞哞的叫声

    划过夜空

    打破宁静

    敲击我心坎阵阵

    睡意全无余

    我拉开窗帘追寻你的影子

    漆黑的夜给了我漆黑的眼睛

    忽而记起

    白日丁字街头

    后面有拉着你们的车在排队

    前面一个同伴已被开肠破肚

    热气徐徐中

    围着不少人挑肉

  • 初冬的雪后

    街边独特的一幕

    跃入我眼

    一字排开的几位环卫工

    蹲在雪中餐风饮露

    似入旁若无人之境

    /

    霎时,我的心一紧

    悲从中来

    引起怜悯阵阵

    是饥饿让你们不顾在哪里

    还是你们根本不在乎什么

    茫然的思

    /

    原来

    为了尽快清除积雪

    你们早上

  • 批评是为了捍卫文学尊严

    2015年11月2日《北方新报•文化看点》刊发了李悦的文学批评文章《吹捧是对文学的亵渎》。读罢,我以为该文切中时弊,直击要害,一改文学批评只说好不说坏的风气,是一篇尖锐犀利的好文。通过本文我们眼前一亮,深感到文学原来也有“硬气”的一面。硬,不仅能震撼人心,也能撑起人的一片

  • 《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文化意义

    2015年的夏天,著名作家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伴我走过。该书无论是历史深度,还是文化高度,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写作手法,皆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此,我就本书的文化意义谈一点浅见,愿与大家共勉。

    《毛乌素绿色传奇》揭示了人的生存境遇与状况。追往抚今,

  • 勇攀高峰不畏难

    智广俊,出生于1952年,是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延聘在职。

    智广俊在乌兰察布市是一位知名人士,这既源于他的农业科研成果,也源于他的文学创作。他在农村业余从事农作物育种研究,在小麦、莜麦、大麦三种作物上选育出经自治区审定命名的5个新品种,在全区推广种植。

  • 境界的澄明 意味的悠醇

    丰建国

    总有一种阅读习惯,无论是在报纸还是乌兰察布地区杂志上,我总先阅读那些熟悉的作者的作品,比如闫曼丽、冷恒、武仁仲等,当然还有常耀宗。

    当耀宗把他厚厚的一叠文稿,托人捎给我时,正值马年的冬天,无论单位还是家里仿佛积攒一年的琐碎都需要梳理,所以便显得颇忙。但我

  • 回首文学路

    人没有爱好不行,爱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正如他人爱玩扑克、下象棋一样,我爱文学。只不过前者人多热闹,后者人少孤独。

    文学是我精神的高地,文学烛照了我前行的路。文学让我认识了世界,文学使我觉得活着挺有意义。

    我钟情文学,膜拜文学,我甚而把文学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自己的业余时

  • 与喜鹊为邻

    在我家后院的杨树上,住着两窝喜鹊。

    一天里,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听到喜鹊喳喳的叫声,我总要透过二楼的后窗观望它们。它们有时只出现两只,有时四只,有时呼朋引伴,出现五六只,或登枝鸣叫,或在院里欢快地溜达,或飞来飞去,或在院里的狗盆里啄食……窗外有鹊窗内喜,说真的,住在楼房,能够与喜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9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