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小学时的瑞香寺是一座百年古刹,闻名于世;瑞香寺树木森森,更是远近著名。不说寺门旁两棵古银杏状如华盖;月牙井边参天黄楝直指云霄;百亩塔林松柏环绕,犹如百万雄师的方阵;刺藤绕寺的围栏恰似北国的万里长城;那天女

  • 老家的山里,住着一户特殊的人家,男主人是个老汉,姓林,我们就叫他林爷爷;女主人不知道姓什么,我们就叫她林奶奶。他们是大队派来看山的。大集体那会儿,老家的山是分给生产大队负责管理的,每个大队一座山,只能管理,不能砍伐!所以那时侯的山是绿的,天是蓝的,树是茂密的,草是青翠的。山溪潺潺,泉水叮咚,鱼儿

  •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办者,置办也。以前过年很是隆重,也很神圣,要办年,要祭祀,要守岁,要拜年等等。大人小孩都巴望过年,实际不光是为了能吃上好东西,更多的还是那种氛围,那种快乐,“新年到,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唱的就是那种心境。

  • 祭祀是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是华夏民族的优良品德的具体表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活动。祭天地,敬祖先,亲君师,孝父母,和兄妹,合夫妻,爱儿女,友亲朋,睦邻里,实乃永远的主题。下面记述的是农村老家年关祭祀的一些习俗,对于我这个被城市的喧嚣吵得似乎有些麻木的乡下人,就算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吧。

  •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挑花灯”这是我们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就要唱的儿歌,也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中的一种。那时的花灯可不是现在的样子,多数是我们自己做的或者是在大人的帮助下做成的。用竹子先做成花灯的骨架,再糊上彩色油纸,然后在花灯的四周画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什么的,也有的画挪吒闹海月宫常娥的

  • “花木兰”是庄上最后一个用花轿抬进门的新媳妇。

    新媳妇

  • “小日本”从上海带来个洋老婆的消息在小山村里不胫而走,人们争先恐后地向木府奔去,都想先睹为快。

    也许有人会说,带个媳妇回家有什么好希奇的,你也太夸张了!不信了吧?那要是在现在,还真没啥看头。东家儿子今天带个媳妇回来,西家闺女明天领个女婿回府,那还不跟走马灯似的,

  • 写诗的农民

    我和作法兄长有缘。

    认识他是在二十多年前。在我任教的那所学校的门前,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总有一个中年男子在给学生刻钢笔字。那年头大家都没有象样的衣服穿,他也就是一身旧中山装,但洗得很是干净整洁。戴着流行的鸭舌帽。一付眼

  • (一)

    那是一个特别热的天气。

    中午,朋友请饭局,我是滴酒不沾的,盛情难却呀!我到的时候,大家都在等我,怪不好意思的。朋友忙介绍说:“这是我的朋友刘先生,在中学教书。”他还想说出什么“官职”来,被我打断了,“是教书匠子”我抢话道

  • 从济南出差返徐,火车到兖州上来一个女孩。一身学生着装,一脸孩子气。“叔叔我可以坐这里吗?”我示意她坐下,她说了声“谢谢”,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读起来,

  • 上一页 第一页 67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