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落红满地, 顺着下山的石阶,我从苍翠欲滴的浓荫里走下百牙山,来到百荷北园,高耸的古塔伫立在身后,来时路依旧那般沉寂,那般宁静。山色塔影全都映在山脚下的池塘里,无风的池水很平静,平静得象一面玻璃镜子。池边飘逸的几丛水草和时而浮出水面的几条觅食的红鲤鱼,好象是镜子上用彩笔勾勒的图画。而这面镜子又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月初八,一早起来,窗外春雨绵绵。看看日历,明天是“雨水” ,这场雨来得好及时。春雨贵如油,滋润着苏醒的土地。山绿了,水绿了,遍地草色已葱笼。春已经从远方姗姗而来,新春好雨送来了新年的祝福。

    尽管下着绵绵的雨,我们还是驾车去了九华山。因为已经和九华山的朋友约好,今天上

  • 今年的清明节没有细雨纷纷,天气格外地好,女儿驾车带我们去牯牛降,从纷繁的闹市来到幽静的乡野,顿时感觉神清气爽。从车窗里向外眺望,阳光照耀着繁花似锦的原野,桃红柳绿,山花飘香。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微风吹过,荡漾起金黄的波浪,暖暖的香味铺天盖地的涌来,看到眼前的油菜花,我敢说它是世界

  • 老街深深,常让我忆起有梧桐相伴的日子,梧桐树曾经是家乡唯一的行道树,如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道路两旁都种植了银杏、香樟和桂花树。只有在幽静的深街小巷里,似乎还能窥见它零落的身影。在炎炎夏日里它的那一抹绿荫,还依稀留存着它对流逝岁月的思念,深情地眷顾着生活在老街里的人们。眼前虽然又是“春风桃李花开日

  • 母亲离开我已经快五十年了,她去世时才五十多岁,那时我年仅十三岁,八岁时我父亲因病抛下了母亲和我们几个年幼的儿女。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苦难的家庭,最终积劳成疾,也离开了我们,母亲给了我十三年的母爱,虽然太短暂,但在我漫长坎坷岁月里,却成为我甜蜜的回忆,伴我度过寒冷

  • 故乡已经辟为旅游城市,如今繁华的长江路、秋浦路·····超市商场目不暇接。而“孝肃街”,这条百年老街也在原址上复建了。正在用仿古建筑恢复它的原貌,所有店铺都清一色经营:字画、纸笔、山石、根雕,一式徽派建筑。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这石条铺砌的老街,恰似一行行记忆深刻在心头。

    儿时离开这条老街,在异乡送

  • 春雨中的江南,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水墨画。让人陶醉。远山在烟雨里若隐若现,淸溪河春水涟漪静静流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村三月,花红柳绿。我踏春揽胜,走进杏花村,烟雨迷蒙中的杏花村更富有诗意,赏花观景,杏花村里无处不飘荡着杜牧的千年诗韵。仿佛听见柳树丛里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似乎看见在

  • 走过俯学巷,那是一条幽静的三尺小巷,一处长满青苔的矮墙里是一处寂寥的小院,一棵梨树正开着满树梨花,白皑皑一片,好像绿叶间下了一场雪。多么洁白的梨花,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个难忘的故事也悄悄地鲜活在眼前。

    那是一个纯朴的小村,趟过滚水坝,村口那幢瓦房就是晓梅家,门前有一棵梨树,宽敞的院落,收拾得井井有

  • 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原野,土地苏醒了。在暖阳的照耀下,河畔的柳树绽开绿色的嫩芽,柔柔的柳条在微风里飘拂,又是一年芳草绿,我似乎已经闻到野菜的清香飘在溪边河畔的草地里,那些熟知的荠菜、苜蓿菜(就是家乡话说的木心菜)、马兰、芦蒿…几十种野菜在春天的阳光下又蓬勃地生长起来,岁月悠悠野菜香,对于野菜我情有独钟,

  • 城中心又一座高层建筑,米兰阳光大厦拔地而起。她与马路对面的电信大楼携手并肩,在城中心俯视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行人。这座刚刚建成的大厦提高了这座城市的品位,从五十年前的百货大楼到后来的池州商场,城市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当年池州商场建成时,曾轰动全城,整个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如今这里又有了新的飞跃。我每次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