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清代县志,于尺牍之间,踩着旧时旅痕,我在千年风雨中仰望古都安邑。古邑犹雄,断壁犹存,桑田沧海千秋史;文候所筑,魏王所守,铁马金戈一部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在临风开卷的时候,繁华闹市处的鼓楼传来“咚咚咚”的声响和不老的故事……

    夏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

  • 生活中有诗和远方,亦有近处的风景。我从夏县出生,宛若一株蒲公英,曾欲要漂泊远方,却没有插上翱翔的翅膀,于是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还会终老于斯。

    我的家乡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联为赞:“夏者大哉,沐嫘祖禹王其泽,仰

  • 文·徐兆祥

    条山含悲望鹤去,春水呜咽颂恩师。今天,我与同学一道,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追忆当年我们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恩师——薛希瑄先生。他那种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关怀学生、真情呵护的优良师德,那种面对逆境、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几多不舍、几多怀念。薛老师尽

  • 夏县,古称安邑,又名禹都,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其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坐标上。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也许是造物主的厚爱,七山二川一丘陵的摇篮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俊采星驰的禹都儿女,亦走出一位又一位名垂青史的廉吏能臣。刘晏就是一位

  • ——写在陈浩龙老师作品集付梓之际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旅行,在旅途中遇到的人或事儿都将成为难忘的风景,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庆幸的是,自己与陈浩龙老师相知相熟,并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自此在文学道路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记得2015年《夏都文苑》创刊会上,浩龙老师与我肩并肩坐在一起,彼此并

  • 冯永俊

    人生最大财富不是捡到多少钱,也不是中了多大奖,更不是发了多大横财,而是在人生十字路口,遇到一位拉你一把的恩师!

    我是出生于富农家庭的五零后,差不多与共和国同生共长的一代人,饱尝了“成份论”赋予我的五味杂酿。初中毕业便与学校失之交臂。恰好形势好转、智育回潮,在张义生校长的力荐庇护下,我

  • 文·樊峻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禹城朝露浥轻尘。凭吊感时花溅泪,桃李春风忆师恩……

    驾车路过夏县至水头交通古道,停车于禹王中学门口。这里是四十年前我曾经的母校。也就是在这里,我考入了师范院校,从此由一个农民娃跳出了农门。哎!一晃间,自己亦是六十岁的老者了。

    驻足校门口,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复

  • 秦建华先生,笔名夏夫子,运城学院外语系主任、知名教授、河东资深文化学者,乃吾大学之师,彼时吾等众生皆仰其名。虽经岁月蹉跎,至今仍尊其为楷模示范。

    先生以夏夫子自称,吾揣其意如此:一是《说文》中夏乃中国之人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融入个人情感;二是其籍贯为夏禹古都者,彰显不忘根本之初心;三

  • 秦联晋

    薛先生就是薛老师;薛老师就是薛希瑄。“先生”是我们现在对他的尊称;“老师”是我们过去对他的俗称。学生时代,“薛老师、薛老师”,我们人前人后都这样称唤,但从没人直呼他的大名。为啥?不为别的,就是一个“敬”字!

    最早慕名薛老师,是听我父亲说的。父亲也是薛老师的学生,曾对我说:薛老师语文厉

  • 暮春时节,夜风清凉,醒来只记,舅厦爷亲入梦,但见容音依稀,梦断同谁诉委衷?

    夏县风俗,称呼外公、外婆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一般称外公为舅厦爷(ya2声)、外婆为舅厦娘(niue2声)。不过,当面叫外公、外婆的时候,和对祖父、祖母的称呼一样,都统称为爷(ya)或娘(niue)。现在也和外面接轨了,都

  •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