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西方颇流行一种叫“宾客婚姻”的生活模式。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普通的婚姻中,夫妻常年居住在同一屋檐下,需要彼此适应和容忍。而宾客婚姻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夫妻双方日常分居两地,彼此有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圈子,只有在周末

  •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滩上打工淘金的年轻人中,特别是在喜爱文学艺术的年轻人中间,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热心的上海人,他姓张,他数年如一日关心、关注、关爱广大的外来工群体。我们当面都亲切地喊他张老师,背后则喜欢唤他叫老张。他就是时任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的张乃清先生。

  • 晚饭后独自散步回家,泡了一杯绿茶,然后端坐在电脑前,准备写篇回忆年少时生活的文章。接连来了几个无关紧要的电话和骚扰短信,然后又有陌生人在QQ上向我兜售物品,搞得我一时没了兴致,也断了灵感。索性关了电脑,躺在沙发上,随手打开电视机,没想到,里面传来了铿锵激昂的歌声——

  • 2000年的3月底,就在我找工作找得精疲力尽、焦头烂额时,一位四川籍的朋友对我说,我倒是认识一家工厂的老板,不过他的活挺苦的,我怕你吃不消。我说,一个人在外这么多年,我什么苦没吃过。于是,朋友领我去了那家位于上海青浦区某镇的一家服装印花厂。老板见是熟人介绍的,便收下了我。

  • 八十年代末,我在读初三。刚开学时,学校里转来了一位女生,当近千双眼睛齐刷刷地随着她转动时,身着藕荷色连衣裙的她袅袅娜娜地飘进了我们“重点班”的教室。顿时,我的心就“咚”、“咚”地狂跳起来。鬼使神差的,脑中就冒出了&ld

  • 我的母亲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妇女。她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听大人们说,六七十年代,在我们的家乡,有许多人都信奉基督教。直到八十年代初,在我最朦胧的记忆中,每逢农闲时节,晚饭后总有成群结队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匆匆赶往某地去参加聚会。现在想来,大概是

  • 楔子

    我曾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矮檐下生活,世界对我是那样的狭窄——以我所遭受的苦难,以我所见到的人的险恶面目,使我无法不怀疑生命是一个极大的谎言,使我没理由爱我的同类。然而我不能拒绝我的血脉所承袭的一片阳光、一泓暖流,我依然爱,并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