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到教育局报完到,人家叫我回家等待消息。回家后,麦子已收割完毕,没有多少农活,我到了一位同学里,因为刚刚下发的文件把我俩分到教研室,我与他商量去的时间,趁机会也去游一游白雀寺。白雀寺当时不如现在香火旺盛,空荡荡的大殿里,无有一人,我们顺山梁,到北边的沟里,
2012-05-19 10:39(5)
1981年10月10日,我乘坐着我的一位学生的父亲的汽车,前去学校报名。一路上,心情非常兴奋。一个是有了一次上学进修的机会,二是解决了身份问题,也吃上了商品粮。将意味着以后可以挣工资,当上了公家人,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啊!
2012-05-19 10:34(4)
这是一个村办学校,七个年级,号称七年制学校,前五年完成小学学业,后两年完成初中学业。差不多的学生能混个初中毕业也就满足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还不是那么高。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指望他们断文识字,不做睁眼瞎子罢了。只有天资聪颖的才能考上学,端
2012-05-19 10:22(3)
时间已近阴历的新年,我们回乡后,便被派到蔡家坡去挖沙子。那时水利工程很多,渠道需要衬砌,所需的沙子要在塬底下去拉。我们是去在渭河滩上准备好沙子,等汽车来时,再装上车。活儿不累,几个人白天在渭河的河床上找沙窝,再一锹一锹挖起,用铁锨扔上来,弄堆。渭河冬季时
2012-05-18 20:05(2)
1972年的下半年,我们在紧张的复课中度过。
由于政策的调整,这一年的高中招生不像以往一样搞推荐或加考试,光凭出身就能进入高中学习,而是纯粹的考试分数决定录取。因而,学校对学习抓得很紧。老师们据老经验编了许多复习资料,供
2012-05-18 20:04(1)
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的童年也是流光溢彩,回味无穷的。单说过年也就非常热闹。腊月里,大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买菜,买衣服,准备走亲戚的礼当。最有意思是在集市上,买对联,请神,把那花花绿绿的印制的各路神请到家里。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家家烙干
2012-05-18 19:55小孩对大人的印象往往是表面的,也许是社会阅历少的缘故。四爹在大城市工作,每年回来一两次,见得不多,加上他的穿着老是毕挺的中山服,银白色的,老觉得是位大干部,因而肃然起敬便是很自然的事。村里的人老是拿他说事,告诉自家小孩,好好学习,就象四爹一样。农村人对城市没什么概念,总以为城市就是比农村强几万倍
2012-02-04 02:42早年,听邓丽君的《又见炊烟》,便勾起我对家乡的回忆。脑海里出现的是童年时暮色苍茫,夕阳辉映,炊烟袅袅,牛羊归圈的感人图景。但近来归家,傍晚时分,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找寻那如诗如画的温馨气氛,未免使人失望。昔日的斜阳依旧挂在西边的山梁上,遥望乔山脚下的小小村落,极为平静,缺少了童年时那样的生机和
2012-01-08 15:09外出回来,五一刚刚过去,家乡的那面山坡上,洋槐已盛开了。那大串大串的槐花,雪白雪白,远远望去,象飘着的一朵白云,又象皑皑的未化的白雪,镶嵌在乔山脚下的那面土坡,晶亮晶亮。只可惜我错过了一顿美味的机会,没能品尝到今年那洋槐做成的饭食,因为那可口的带着家乡味的美食只能用未绽开或微微绽开的洋槐花去做。
2012-01-08 15:07晚上,给学生批阅作文,一个题目跳入眼帘:老屋。学生的作文毕竟稚嫩,只是对老屋作了形象的描写,谈不上真情实感,反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感觉。却给了我一个念想的机会,把我的思绪扯到不远不近的故乡的老屋。
我出生的老屋在乔山脚下的一个普通的村落。村子南低北高,家
2012-01-08 15:05-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