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生,快乐生活
刘维嘉
春节前夕,应好友张玉良之邀,我和夫人驱车来到北三环的太熟悉饭店和朋友小聚。他们中有作家、书法家、发明家、企业家和助残人士,既有残障人士,也有健全人。
大家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面对身体功能的障碍,如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重塑人生的话题。
说起这些,每个人都有亲身
2018-10-19 18:54雄安饕餮行
——中仓文学社相亲记
刘维嘉
深秋时节的2018年10月12日,北京市通州中仓文学社一行16位作家、诗人、编辑,到河北雄安新区采风并结交了文学新朋友,收获颇丰。
一河两社比翼齐飞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这首被广为流传的诗词
2018-10-15 13:38通州那些事儿通县五金厂旧事重提
刘维嘉
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有一些刻骨铭心,总有一些难以忘怀。
通县五金厂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曾经在那里工作了8年多,如今想起来,许多事情还历历在目。
乔庄村南的那片绿意
1974年初,我从通县三中初中毕业,同班的同学有的继续读高中,而大部分人
2018-10-06 12:29通州那些事儿乐赏硕果,忆及往昔
刘维嘉
头些日子,一位书画家送给我一幅国画小品柿子图。很喜欢这幅画儿,源于我打小儿就喜欢柿子。
据辞书之祖《尔雅》记载,柿子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蛀,五霜叶窠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柿子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眼前这幅画儿
2018-10-06 12:27通州那些事儿流淌在心尖上的运河文化庙会
刘维嘉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2018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在运河文化广场举办那几天,每天都是人挤人,人挨人,好不热闹,我去了好几趟愣是没逛够。
庙会儿悠悠底蕴
据记载,早期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郊社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
2018-10-05 12:57通州那些事儿勤快人穿的懒汉鞋
刘维嘉
老话说:脚底没鞋穷半截。如今,商场、网店各式各样的鞋琳琅满目,满足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随着时代变迁,不知有多少通州人还记着懒汉鞋?
街上曾流行懒汉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懒汉鞋曾经风靡全通县。这种鞋分男式和一字袢女式布鞋,流行了20多年
2018-10-05 12:54通州那些事儿满是淳朴乡土味儿的集市
刘维嘉
特喜欢赶集,在乡下的集市可以寻梦,寻找童年的影子和乐趣,寻找积淀于内心深处的乡音乡情,还有亲切而又熟悉,独特而又淳朴的乡土气息。
集市历来有说辞
乡村集市在古代就有了,做买卖的人以集市所在地和周边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乡村的乡亲为主,他们出
2018-10-05 12:51通州那些事儿离不开“灶王爷”的日子
刘维嘉
打我记事儿的时候起,清楚记得在河北省永年县的姥娘家,每逢大年三十儿,大舅和乡亲们都要给诸神上供,把彩色的神仙画像贴在屋里屋外,晚上还要点上红蜡烛,烧上高香,供奉诸神,这样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供奉的神仙那么多,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灶王爷。
2018-10-03 21:34通州那些事儿之蜿蜒在历史褶皱里的赵登禹大街
刘维嘉
这是一条有着640多年历史的南北走向大街,北起新华大街,南至江米店北口儿,全长700多米,车行道宽5米,位于通州北运河西岸,是以赵登禹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明代,南方的粮食、物资从运河源源不断运到东关一带,这里便成了漕粮卸运验收和南北商品
2018-10-02 07:14通州那些事儿重拾洒落在记忆里的“万通酱园”
刘维嘉
老通州人都知道通州三宝:万通的酱豆腐、大顺斋的糖火烧和小楼的烧鲶鱼。
这三宝都在什么地儿?您可问着了,曾经就在我家附近。
过去,我家住在回民胡同西头的38号大杂院儿,和通州三宝是近邻,彼此最远的相距五六十米,最近的仅距离六七米。{p
2018-10-02 07:12- 上一页 1234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