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着四天,我一直都有在岳麓山上留下过自己的脚印,一个人什么也不想,我想,这总是好的。拒绝废话,拒绝矫揉造作,拒绝走在他人的脚印里前进,因为总要学着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现在才开始觉得,原来孙老师的话是那么的实在,他甚过我在图书馆长时间的闭门造出、冥思苦想,因为他的轻轻点拨,便从他那间接经验中

  • 窗外的风又肆掠起来了,架上飘荡的衣服像一个在夜中舞动的幽灵,传达着一个秋意渐浓的讯息。早晨或者傍晚在林间路上行走时,会不自然地把手臂环抱身体,给自己一点温暖。

    百里的活动又开始了,我们也在策划进行时,期待这一次深秋的步行能够圆满,期待队友们能够给力。每一次当回忆起那走在路上的踏实和激动的心情的时

  • 山里的夜开始得特别的早。

    大约五点半的样子,也许是由于天气原因,夜幕就在雾气的掩护下重重地笼罩而来,让我们这些还在山路上的行人开始担心,变得慌张,没有手电,相随的是时忽蹦跶出来的泥泞的坑洞,和大小不一磕脚的石子,行人也是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山间。

    那会,我们刚接受完一碗碗热乎乎的白米粥,休整过后

  • 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浅谈电影《活着》主题

    看完94年葛优、巩俐版的《活着》,心情开始有点沉重,这是一场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也成就了一场时代的悲剧。

    电影与余华原著《活着》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原著更能反映出更大的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文字极具魅力的煽动性,读来真真切切

  • 这已经是从云贵回来的第十天了,在家的这十天里,脑子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似乎有很多事情装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却总也理不清一个头绪出来,想说的话,想写的故事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下笔,直到今天回到宿舍,收到子墨来自拉萨的明信片,突然发现自己的空虚缘由在此:

    “其实,只需一颗勇敢走

  • 当某人说二十岁要做一个温暖的女子,我笑了,恰如萌芽上经常能隐约看到的“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把这句话作为对她日志最好的评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就没有过那种矫情,我的青春,在消亡,在逝去,有着的,只是充斥着一种莫大的陌生感。

    至青春,而不是正青春,一种伤感

  • 进入大三了,看着身边的朋友都有了一定的归宿的时候,我在想,我,该何去何从?一直在叩问着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该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我该如何去面对那个未知的自己呢?

    我们都是踩在时代尾巴上的一代人,真可谓是考验重重。前有浩浩荡荡的80后队伍,后

  • 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让你格外珍惜,譬如手足、同学、朋友。前往永州匆忙的旅行让我明白,此生,你,便是我一生都不会放弃的朋友。感谢上帝,让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了你,我的青春因有你而格外灿烂,回忆的思絮绵延不绝。

  • 在安逸的环境里呆久了,常常有那种背上包一走了之的冲动,因为我们会被提醒象牙塔中的我们是有多么颓败,被锁在宿舍的时光已经发霉病变了,偶然的一次提议,一句笑谈或者就真的促发了我们对当下生活的“叛逃”。

  • 虽然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可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对于现下生活的叛离。我期待自己能够从困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为什么我会说自己犹如困兽般困在在这温柔的牢笼中,我自己也无从解释,不知道这是我的个人现象还是普遍的?那么我便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去阐释

  •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