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亭子,无论是路边,山上,河边,公园里,还是伫立在文学作品里的,我都充满了敬意。这种敬意,深刻的剖析,是源于对文学的喜爱。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亭子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意象。我想大凡对于文学敏感的人,对于亭子不会不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不会不产生一种诗意的联想。

    单说

  • 江山如画

    我喜欢读陆游的《入蜀记》,诗人以如画妙笔描述了小孤山大孤山沿途景色,恰似用水墨描绘了一幅千里长江图,读之,如饮甘醇;观之,如饮佳酿;沁人心脾,爽心悦目,继而引发人内心对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和热爱。

    我喜欢欣赏吴冠中的《桂

  • 有一首题为《责任》的小诗:“挂在嘴上/不如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它不一定/能使你的前程灯火般辉煌/但一定会/给你一份厚厚的人生重礼”。

    是啊,责任就是但当,责任就是付出。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

  • 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崇高的追求。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

  • 关于四十岁的评论,孔夫子有两句名言:一是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定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提到“四十不惑”,意思就是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还可以理解为四十岁不感到困惑。另一句话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诗美探究之二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

  • 青松颂

    当第一次寒流袭来的时候,枯黄的梧桐叶瞬间落了一地。当我抬头看那松树时,我不由得“啊”了一声,人行道两旁的梧桐和松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光秃秃的树干和依然青翠的叶子截然是两幅画面,一个是萧条败落,一个是苍翠挺拔;一个在风中颤抖,一个在风中傲立。

  • 诗美探究之一

    ——花鸟诗

    喜欢欣赏花鸟画,感觉那是一首无言的花鸟诗;喜欢欣赏花鸟诗,感觉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花鸟画。花因鸟而美丽,鸟因花而灵动。诗画同源,本是一家,只不过是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画家用线条色彩勾勒意象,诗家用文字

  • 鸟鸣赋

    静听鸟声,让心灵皈依宁静;静听鸟声,让心灵海阔天高;静听鸟声,让心灵诗意葱茏。

    烟雨濛濛之际,走进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感受“绿满山原白满川”的江南乡村风情,在子规声里感受江南如烟如梦的美妙气息;或者在黄昏之时,在几滴

  •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凝视着墙壁上的画。杰出的艺术家塑造了生活中的美,把大千世界搬到了一尺方屏上,对于我这样对美迟钝的眼睛,画家的审美艺术品在启发着我的眼睛,呼唤着我的艺术细胞。他们高超的画技把一个个山水日月花鸟涂抹的栩栩如生,观之如临其境,置身这样的艺术境界里,焉能不陶然忘怀,乐而忘返呢?

  • 上一页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