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6-18 20:40

从《理想之道》中,我明白了人生原来是由自己做决定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人生态度对于我来说决定一切:态度端正,人生就有好的方向;态度不好,人生也就不会一帆风顺。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篇一

只要当过小学生的朋友,不论老幼,大约 都被老师规定写过《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当时大家许是都认真地做了梦,长大了发现往往根本不是梦中的情景。其实,这个看来既严肃又滑稽的作文题,是早在两千多年的孔子创意发明的。我不是说孔子伟大而后来的老师拾他老人家的余唾。其实,今天我们可以做的梦实在是比孔夫子他们师生丰富多了。因为,他们师生的理想,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有些世俗得近于卑下,不用说也太过单一啦。

我们来看《论语·先进》里这篇被人历代称颂的名篇,一般大家都名之《侍坐》,记载孔子师生如何一起畅谈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大约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而立之年的孔子意气风发,感觉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认识了,而且在社会上也小有名气了。于是,他就开始收徒讲学了。上面这篇文章中的曾皙、子路都是第一批学生中很有名的。公元前497年,孔子因为在国内政治上的失败,不得已开始周游列国,这次,曾点并没有参加。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周游回国,曾皙又从学。这个《侍坐》的故事应当就是发生在孔子六十八岁海归之后的教育生涯中。这几个学生中最大的子路小孔子九岁,当在耳顺之年了;最小的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也近而立。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此时当近不惑之年,曾皙在此中排在第二位,其子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那么曾皙当在知天命的年龄啦。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有趣的师生序列:从最小的学生开始一直到老师,恰恰就仿佛孔子描述的他自己一生的状况:

三十而立的公西华,四十而不惑的冉有,五十而知天命的曾皙,六十而耳顺的子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这样五个人一起谈论自己的理想,作口头的小学生作文。真是中年的年轻气盛,老年的老当益壮,都还有自己的梦想,真可见出他们的不同流俗啊!孔子作为长者和老师的双重身份,上来不免先要做一下放松气氛的工作,同时也要暗中规定一下这节讨论课的范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两岁而拘束啊!平时大家总爱说没有人赏识自己、重用自己,那么今天我们假如有人赏识重用你啦,你想怎么做呢?”年龄大的子路,我想自从被孔子收服以后,在这种场合肯定是规规矩矩又跃跃欲试的,他表现欲望很强烈但也着实被孔子忽悠住了。曾皙和孔子是老关系啦,又是个对官场没多少兴趣的狂人,来上课估计就是给孔子面子、对老师尊重,他自己在一边鼓瑟呢,当然很放松。估计只有那两个年轻人比较拘谨一些吧!

虽然,孔子似乎要大家畅所欲言,但是下意识里,他还是规定了范围:“知”。“知”,虽然孔子很君子地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是,到了七十岁了,还要大家谈论这个话题,足以见出“知”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心病!他这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及他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不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个能够重用自己的人吗?然后,自己有所作为,既报答了人家的知遇之恩,也让自己赢得生前的功名富贵和死后的流芳不朽!孔子的这个终生课题也成了他所开创的儒学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愿意相信孔子不是这样俗不可耐,但人总是人嘛!他自己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承认常人有的正常欲望他自己也有,但是文化人的谋生总是体面而又轻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为政。章太炎曾说:

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盖孔子当春秋之季,世卿秉政,贤路壅塞,故其作《春秋》也,以非世卿见志,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从政。而世卿既难猝去,故但欲假借事权,便其行事。是故终身志望,不敢妄希帝王。惟以王佐自拟。(《论诸子学》)

说得太不客气了,也不给孔夫子留点颜面。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把这看成是儒学的流弊。但事实总是无情的。孔子在找不到知遇自己的明主时,也是发急: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沾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

说自己就是一块美玉,可就是老遇不到识货的啊!这就像后来的文人们一样,总喜欢把自己比喻成倾国倾城的美女,可是总也得不到意中人的顾怜。所以,往往从一而终也郁郁而终。但是,孔子灵活多了,不但自己有纵横之术善于推销,而且广树门生又有大批的吹捧者和支持者跟着一起忽悠。所以,孔子在当时真有势不可挡之气!说孔子有纵横之术,确实有根据的,章太炎中《论诸子学》说:

儒家者流,热中趋利,故未有不兼纵横者。如《墨子"非儒》下篇记孔子事,足以明之……《越绝书》内传《陈成恒篇》亦记此事云: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则田常弑君,实孔子为之主谋,休浴请讨之事,明知哀公不听特借此以自文。此为诈谖之尤矣。便辞利口,覆邦乱家,非孔子、于贡为之倡耶?

又说:

自尔以来,儒家不兼纵横,则不能取富贵……乃知儒与纵横,相为表里。犹手足之相支,皮革之相附也。……孔子称达者察言观色,虑以下人,闻者色取行违,居之不疑.由今观之.则闻者与纵横梢远.而达者与纵横最近,达固无以愈于闻也。

庄周在自己的书里也借盗跖之口说:“鲁国巧伪人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我们大可以说这是道家的诋毁,但是从中我们不也看出孔子纵横之术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吗?《墨子"非儒》中记载:

孔丘穷于陈蔡之间,菜羹不瞯七日。子路为享豚,孔丘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丘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丘曰:“来,吾语汝。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

子路是《水浒传》中李逵一样的人物,刚猛率性的直肠子,跟着宋江一样的孔子,虽然整天学习却也总也反映不过来。此一时彼一时都不懂,老师明确的说了:“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不成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发展——怎样生存的更好一些!”可是我们说,孔子一生的运气总不算是太好。没有遇到一位始终宠爱自己的人主,让自己从一而终。他自己的时间感和使命感那么强烈。所以,有时候一旦有人表示要重用,他往往表现得有些饥不择食,像阳货、公山弗扰、佛肸这样犯上作乱的人召他,他都打算要去啦!现在坐在课堂上,依然是七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事拿来给学生们作文。大家可不要以为这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其实呢,这可是孔子及其后学们用一生一世来书写的大先生宏篇呢。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篇二

从《理想之道》中,我明白了人生原来是由自己做决定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人生态度对于我来说决定一切:态度端正,人生就有好的方向;态度不好,人生也就不会一帆风顺。

理想是一种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东西,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但是理想不会主动来找你,也可以说是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于丹在解读《论语》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不缺宏大的理想,但缺乏的是一条到达切实的道路。”准备,我们需要准备。古人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需要有实际的行动,精密的筹备,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未来前进。

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理想并不是梦想。梦想是你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可也因为没有实际的行动,它也只停留在表面,永远不可能荡起波澜。换句话来说,理想就不同了,理想是有目标有准备的。没有目标的理想就是空想,没有目标的人就是废人。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理想之道在于人心,心动不如行动。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篇三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