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7-06-26 18:53

导语:通过分析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提出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批判质疑习惯、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坚决防范弄虚作假、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建立多样化创新培养平台等解决办法。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依然不容乐观。主观上,当今大学生质疑能力怠失,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以及对现有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能被有效发掘。对于书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很少有学生会对此进行分析考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即便有学生想过为什么,也多半没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快又被动的接受了这些观念或理论。如今的大学生们无论做什么,都先百度搜一下,也有只是参考借鉴,但多的是照单全收而不加思索地抄袭。客观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保守、专制和标准化,以及高校的创新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还没有从单一教学模式转变成多元化教育模式,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方式依然保守而且教学专制,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标准化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创新,这种能力不知道如何培养,并且认为高校没有真正提供创新平台和相应的指导,时间比较紧张等。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传统的教育理念阻碍大学生创新。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不为人先,枪打出头鸟”等一些保守的观念,使大学生不敢为人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2)大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勇气、好奇心、对事物的习惯质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测评体制不合理。对于高校内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或老师的作业,其测评的体制存在严重漏洞,不能有效区分原创及抄袭,放纵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抄袭之风,对原创未给予积极地评价与倡导。(4)教育模式依然传统。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单向灌输式的,老师只管教,不用解释为什么,学生知识学,不问为什么;老师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不要求对知识的深层次发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5)高校创新条件不足。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程外,还有许多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学习任务也很重,用于创新的时间不可能会有很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配置相同,没有因材施教,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都按一个模板来培养,专业以外的课程很少,缩小了大学生的知识面。高校内开展的活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少可以作为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1)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批判质疑习惯。

只有敢于大胆的对那些被视为正确的现状产生一种怀疑心态,不断在貌似合理的事物中提出问题,才会有创新精神,才可能进行创新活动,并用理性去解决问题。教师需不断鼓励大家提出问题,表扬“问题”学生,并给予指导而不是直接讲出答案。

(2)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提倡人人皆有创新潜质,提高学生自信心;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展等活动,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给予相应的平台和指导,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等。

(3)坚决防范弄虚作假。

高校应当尽快改变仅仅提供一个平台,而后便任由其发展的模式,任由大学生的发展,会使大多数学生因为感到创新的困难及压力而放弃或是抄袭,有效地指导与监督是必不可少。弄虚作假不仅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害于社会风气,对于出现此类事件,高校不应草草了之,当以加强教育为主、必要惩罚为辅的手段加以防范。

(4)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还是老师,老师的思维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提高,然后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提供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自身的创新形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5)建立多样化创新培养平台。

在校内,应当丰富科技文化活动,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等活动,对大学生开放校内实验室,资深教授定期召开大学生咨询会等,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投入;在校外,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中得到实践。若能利用大学生的创新来解决一些社会生产、生活问题,不仅对社会有现实利益,而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