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历史故事大全

发布时间:2016-11-08 17:06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将历史教学演变为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影响的记忆,使历史课变成一种枯燥无味的记忆课,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少儿历史故事大全。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2:宋明帝借“鬼部队”打天下

刘因性格极端内向、古怪,在皇族中声望特低,很被人瞧不起。前废帝刘子业因刘身体肥硕,戏称他为“猪王”。

且说风水轮流转,如今这“猪王”一般的人物竟当上了皇帝,试问天下谁人能服?所以刘刚爬上皇帝宝座,屁股还没坐热,刘宋王朝的诸王和握有重兵的大臣就纷纷起兵反抗朝廷。宋明帝见“四方逆命”,慌了手脚。好在与刘结成统一战线的建安王刘休仁和国舅王(后王因与帝讳同而以字“景文”为名)两人率领朝廷军队拼死抵抗来自东西南北的各路叛军,才使宋明帝得以苟延残喘。在刘休仁和王与叛军作殊死搏斗的日子里,朝不保夕的刘整天身上都装着一葫芦毒酒,随时准备“殉国”。

就在宋明帝的“王师”渐显败相,叛军蜂拥而至,江山即将再度易主之际,突然有一支“鬼部队”横空出世。这支“鬼部队”由已死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苏峻指挥。部队有三千多人,将士都身穿东晋军服,个个面如锅底,往往在夜间向叛军发起攻击。

“鬼部队”在冲锋陷阵时每人都从嘴里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个个刀枪不入,使人不由想起传说中的“森森阴兵”。别看这支“鬼部队”只有区区三千之众,但其战斗力却天下无敌。所以自“鬼部队”参战以来,战必克,攻必胜,很快就协助“王师”扫灭各路叛军,宋明帝也因此坐稳了皇位。

在平叛成功后,宋明帝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建安王刘休仁写了表彰“鬼部队”最高指挥官苏峻的诏书。宋明帝还从国库拨出专款,为苏峻建了座规模宏大的“苏大将军庙”,此庙位于南京下关老虎山西麓。

苏峻是何许人也?此人乃东晋名将,曾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拥兵自重。公元328年春,他与祖约起兵反晋,打败了独揽朝纲的庾亮,挥师杀入京师建康(今南京)。这年九月,东晋名将温峤、陶侃率部将苏峻击败并杀死。

既然苏峻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成泉下之鬼,那么他是如何在阴间招集旧部杀入阳间的呢?这件怪事还得从王智借“阴兵”说起。

且说当天下烽烟四起,宋明帝朝不保夕之时,突然有人向王献出一张《藏宝图》。通过这张《藏宝图》可以得知,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东晋叛将苏峻为了夺天下,准备组建一支具备超强战斗力的特种部队——“哑兵营”,为此,他秘密筹措了“哑兵营”所有的装备。后因温峤、陶侃等部迅速击败苏峻,导致苏峻拟成立“哑兵营”的计划胎死腹中。苏峻在兵败身亡之前,将“哑兵营”的所有装备都秘藏在位于建康青龙山的一个隐秘的山洞里,企图卷土重来时再取用这批装备。后来苏峻死于非命,这张标有秘藏“哑兵营”装备的《藏宝图》便由苏峻的亲兵百夫长丰杰符秘藏了下来,现在向王献《藏宝图》的正是丰杰符的五世孙丰天昌。

正被战事搞得焦头烂额的王喜获《藏宝图》后,立马将这件机密大事面奏宋明帝。颇有城府的宋明帝立即向王面授机宜,很快就根据《藏宝图》寻找到苏峻秘藏的“哑兵营”的全部装备,并用这批因保存完好、仍可沿用的东晋军事装备组建了一支亘古未有的“鬼部队”。

王先用重金招募一批身强体壮但家庭赤贫的壮丁,每名入选壮丁的家庭可获得白银300两,这笔银子足可以使十口之家从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入选壮丁签下生死状后,必须服用哑药致聋致哑。这批自愿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聋哑兵均用锅灰涂脸,内穿用白藤编织的“衣胆”,外着苏峻遗留下来的东晋军服,使人以为是死而复生的东晋军队。因白藤柔软而坚韧,可防箭矢,故被人误认为这些“鬼兵”刀枪不入。这批聋哑兵在作战时每人均口含苏峻生前命工匠特制的“夺魂哨”一枚,边战斗,边吹哨。“夺魂哨”发出的怪音非常凄厉,如鬼哭狼嚎,聋哑的“鬼部队”就是每每趁着朦胧月光,在这种能令敌胆寒的怪音的“伴奏”下,切葱砍瓜般地屠杀惊恐万状的敌人。由于有“鬼部队”助战,“王师”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斗力越来越强,很快就所向披靡,击败、消灭了各路叛军。

宋明帝坐稳江山后,怕“鬼部队”之事外泄,有损帝王尊严,又设计将“鬼部队”全体官兵全部淹死。除掉“鬼部队”后,宋明帝不但未能高枕无忧,反而多了个心病,他夜夜都梦见有无数冤魂向他索命,原本健康的身体很快就百病缠身。

行将就木的宋明帝怕自己死后,执掌大权的刘休仁和王篡夺继位皇帝的江山,故在赐死刘休仁后,又下旨赐死王。

因王在临终前用唇语将“鬼部队”之事告知刎颈之交覃文远,所以宋明帝借“鬼”打天下的故事也就在民间悄悄流传开来。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3:做和尚的皇帝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的脱了龙袍,穿上袈裟,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为了统治全国僧尼,梁武帝敕命法超为都邑僧正(首都僧官,总管建康僧侣),以法云为大僧正(最高僧官,总管全国僧侣),要法超制定《要律仪》,共十四卷,命法正创立僧尼规诫。他又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宣扬他的蔬食(素食)主张。在这里,他不但禁食酒、鱼、肉,改行素食,还以所谓菩萨心肠禁杀众生。他在《与周舍论断肉敕》中说:“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百户虫命,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百户虫命。”他还以皇帝的权威,下令在全国僧尼信众中强制实行素食制度。

佛教本来并不主张绝对素食,佛戒只规定“不杀生”,并未规定“不食肉”。无论是居家的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还是出家的“沙弥十戒”和“比丘二五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粱代以前的佛教僧侣,一般都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他决心要改变这一习惯,最后勒令僧尼一律素食。

梁武帝在其所撰《断酒肉文》里向僧尼们说,他之所以要僧尼们蔬食,乃是为了大家好,为了能使大家“远离地狱”,得好果报。所以,请大家“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发布后,仍有不少僧众对推行素食制度不满。这些僧尼以“律中无断肉及忏悔食肉法”为依据,和梁武帝大唱反调。

他们振振有词:佛祖的节律中本无断肉及忏悔食肉之法,我们为什么要自行戒律,提出“断酒肉”呢?为了制服那些不服气的僧侣们,梁武帝召集了一次“御前会议”,由他发问,由“三律师”回答。当然,这“三律师”都是御用的。他们的回答都是按照梁武帝的旨意进行的。最后的结论,当然只能是一条:僧尼必须禁断肉食。

刚开始推行素食制度时,寺庙中的那些僧众,尽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并不是在于揭露那些僧侣的劣迹,而是要强调他的素食主张。梁武帝的“断酒肉文”的理论根据,是《涅盘》等经的大乘教义。他以教义取代戒律,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

迫于“皇帝菩萨”的权威,僧尼们只好就范。从此,我国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传统。

于是,在世界佛教史上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中国的汉族佛教徒吃素。迄今为止,除了我国汉族佛教徒之外,包括我国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内的世界各国(例如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仍然都是吃荤的。而我国汉族佛教徒吃素这一传统的形成,则始于梁武帝。

梁武帝崇佛,不但要求广大僧众禁断肉食,而且身体力行,带头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他是很能吃苦的,经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在同泰寺“舍身”时,他独对青灯古佛,“刺血经书,坐禅不食”,礼佛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的许多着作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即便在寺院当和尚,他也能“勤于政务”,“孜孜不怠”。他每天四更天便起床,念完早课,便对着烛光批阅奏章,很多诏令都是他亲手写成的。

梁武帝还把他在寺院的清规戒律的生活作风推广到皇宫内部。他下令,织锦花纹不得用仙人鸟兽形状,以免裁剪有失仁恕。这位皇帝每逢礼佛,都身着“乾陀袈裟”,他的臣子上奏表,亦称其为“皇帝菩萨”。

过了两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热闹非凡。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大臣们又急坏了。他们到同泰寺劝梁武帝回宫,去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全白费功夫。最后,梁武帝放出话来,他已经是同泰寺的人了,要想让他离开同泰寺,非得积大德、做善事不可。怎么积德行善?大臣们思来想去,还得是老办法。于是,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钱一亿万奉赎,梁武帝方才于十月还宫。

第三次“舍身”,与第二次“舍身”相隔十五年之久。“中大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初八),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赎,仍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

第四次“舍身”时,梁武帝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庚子(初三),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静大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为房,设素木床、葛帐、土瓦器、乘木舆、私人执役。乘舆法服,一皆屏除。乙巳(初十),帝升光华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夏四月庚午(初四),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戊寅(十二日),百辟诣风庄门奉表,三请三答,顿首,并如中大通元年故事。丁亥(二十一日),服衮冕,御辇还宫。幸太极殿,如即位礼,大赦,改元。”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