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论文
宫殿建筑代表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集中体现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宫殿建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宫殿建筑论文篇1
浅谈中西古典宫殿建筑的不同点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建筑有着记录艺术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功能,使我们今天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明的脚步和昨日辉煌故事。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遗存,往往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故宫;凡尔赛宫;古典建筑 ;皇权地位
北京“故宫”和巴黎“凡尔赛宫”都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宫殿建筑,它们宏伟的规模、风格无不体现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浩荡辉煌。它们都以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这一中一西的两个著名建筑,如同两颗耀眼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东西方,给世界建筑史增添了风采。作为皇宫的建筑,它们的功能充分体现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浩荡辉煌。当然,因地域差异,建筑风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凡尔赛宫始终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他被誉为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家宫苑”。它一直是历代法国君王权力的象征。
我们具体从地域、审美的差异,在建筑布局、艺术风格上分析下这两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宫殿建筑的不同点。
首先,先从建筑布局来分析:故宫,采用院落式布局,平面铺开。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供活着的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世间居住,而不在脱离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贯彻发展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把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形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凡尔赛宫,在结构设计上强调了建筑整体的连通,而不是院落式的组合。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将天人置于对立状态,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它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次,从整体气势来分析: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中国宫殿建筑围绕鲜明的中轴线使主次建筑依次排列,秩序严格、层次分明,表现了封建的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
西方宗教建筑如哥特式建筑,人们好像突然被一下子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占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审美基本特征。
凡尔赛宫,也是清晰的对称格局,以对称轴南北对称,它是一个开口朝向巴黎的“U”字形大建筑,两边延伸出长长的侧翼,总长度达500多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等;著名的“镜厅”长70多米位于“U”字形底端。围绕建筑的园林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面向巴黎的开口处,是一个巨大的扇形广场,广场外三条笔直的大道呈放射状伸出。
再次,从建筑材料的差异来分析:故宫,以木质材料为主。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织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蓄,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理性精神和政治伦理观念;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凡尔赛宫,以砖石材料为主。西方传统建筑多采用砖石质材料,体型高大,注重造型和空间的变化对比,刚中带柔。它采用砖石材料,体现了建筑史上的一句名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最后,从生活方式在建筑中的体现来分析:故宫,中国皇家生活是隐秘的、严格的,故宫又称被为“紫禁城”,对老百姓来说,皇宫就是个禁区。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皇宫内部也是森严明确,其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拜、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寝宫是皇帝和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后妃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院,称东六宫和西六宫。前朝和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出中国古代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凡尔赛宫,公共场所,自由闹市。它与中国紫禁城皇家生活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国王的一切生活、活动都是公开的。
有些文章略加幻想的描写过当时的宫廷生活,但没有将其准确的情景加以描述和评论,古贝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凡尔赛笼罩在一种奇特的气氛之中,正常的生活和无耻的赌博,宏伟华丽的宫殿和四处可见的污垢垃圾,虔诚的信徒和下流的娼妇混在一起,加之马匹、仆役、文书、神甫、朝臣、建筑工人及流氓的喧嚣声交织在一起……”的确用语言难以描写当时的王宫凡尔赛,辉煌的盛典只是一副假相,掩盖着与之相反的真实,嘈杂的人群、肮脏的交易,使人感到窒息。由此可见,凡尔赛宫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闹市、自由市场一样。
欣赏西方宫殿建筑就像欣赏一件雕塑作品,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形体。而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则是通过多个单体建筑之间的烘托对应的流通变化,显露出建筑的总体气势和空间变化。因此,欣赏中国建筑必须进入到院落中,在一层层的空间交错、门廊变化中,体会一种含蓄中储气势、曲径中藏深度的美。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
[2]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4)。
[3]何芳,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J],紫禁城,2003.(6)。
[4]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M],科学出版社,1991.(5)。
宫殿建筑论文篇2
从宫殿建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摘 要:宫殿建筑代表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集中体现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点,从中西方宫殿建筑的选址、布局、体量、建筑材料四个方面分析入手,对比中西方宫殿建筑在这几个方面的异同,并对二者所折射出来的文化——“乐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展开研究。
关键词:宫殿建筑;乐感文化;罪感文化
“人类没有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光辉的一页。”——雨果《巴黎圣母院》
宫殿建筑作为古建筑的主流之作,象征着古代帝王的至高权威,必以威壮之形构之,必以精良之材造之,必以华丽之彩饰之,方能显示出天子之威势磅礴。所以历代宫殿的营造,必是当时时代最为壮观的建筑活动,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与技术水平。
而中外古建筑,虽相隔千里,风格迥异,但在思想上都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主流意志,贯穿着当时社会的阶级等级思想,因此,通过建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其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乐感文化”,而西方基督教国家则以“罪感文化”为主导,而文化的差异等意识形态也自然而然的反观到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上来,本文即就此问题展开。
一、宫殿的选址与布局之比较
中国的君王自称天子,居天下之大,正所谓“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所居之处自然也必是城之中心,辐射四方。选址讲究“背山、面水、向阳”的风水之说,依赖自然,亲近自然,因此,紫禁城也严格遵守这一模式,背靠景山,面金水河。而整体布局也是中国典型的院落结构,并且严格遵守中轴线的布局方式,宫内套宫,城中有城,利用层层的高墙大院建立起君王高不可攀的威慑力。尤其是在数量上形成惊人的群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虽然对常人来说建立起了不可逾越的威严,但是就其前朝后寝的整体布局来说,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还是以一种入世的态度面对世人,尤其是其亲近自然的态度,对比西方宫殿建筑,更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上即为“乐”。
相比之下,西方宫殿则显得少“人性”,而多“神性”。如法国著名的凡尔赛宫,首先在选址上就避免了“居于闹市”,而坐落在居巴黎市中心23hm的郊区。并且在布局方面,虽然也是以中心布局为主,但是一条一览无余的走廊,将国王的视线直接由窗前望向城镇,完全不同于中国宫殿式的由院落围成的暗轴结构,强调的是国王强大的王权和神性,对自然的强烈征服欲望,直白而强硬的表达了统治者的神权不可抗拒性。
二、宫殿的体量大小之比较
中国古代宫殿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以群体建筑见长,偌大一方华夏土地上,紫禁城犹如一方代表皇权的大印深深的印在中华大地上。三大殿以直线排列,延展开去,虽无高耸入云的伟岸,但却以宫殿与宫殿间的空旷来衬托,环顾四周,无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眼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空旷,这同中国绘画乃是相通之理,以虚衬实,计白当黑。在此空旷之上,高高阶级之顶,飞檐如斯,大殿落落而座,任凭一个平民百姓,恐也吓得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但究其根本,古之宫殿大就大在体量和衬托上,广场之空旷乃其一,其二乃是宫殿特殊的结构所造成。
紫禁城三大殿都是单层建筑,但就其屋顶就有重檐,单檐之分。无论单双,“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大屋顶都给人以无限遐想,数根漆红大柱如晴天巨擘将其撑起,体量之大,已非常见。而宫殿之内,从地面到屋顶,无不是以一般人的尺寸扩大数倍建造,金砖“明如镜、声如磬”,乌黑锃亮,照人身影,藻井饰穹顶,精雕细琢,金龙盘梗。
反观之西方建筑,则在体量外观上大有不同,然其对比中式建筑的水平空间之大,西方宫殿更强调的是纵向上的延伸。无论是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克隆大教堂,无不以高耸的尖塔深入人心,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细长的彩绘玻璃窗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建筑的高大反衬人的渺小。因此在西方建筑中,这种表现形式突出的是对上帝的信仰,渴望得到上帝的庇护,是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出世”心态。
三、营造宫殿的材料之比较
中国古建筑以木建筑为主,运用榫卯、斗拱结构,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并且大大缩短了工期。如紫禁城所建成的8000多间宫殿,施工时间仅为13年,而其中建造时间仅为五年,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达到这样的效率,时至今日仍让我们叹为观止。而装饰材料也多以木雕为主,屋檐饰以彩色琉璃。相比较起来,在西方建筑中广泛使用的石材,在我国古建中仅在一些栏杆和局部修饰之处才会用到,这也是中西方古建筑在材料上的最大不同。
而这种材料上的不同放映到文化方面,即为国人“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是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整个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埃及刻意求永久不变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换之,未尝患原物之长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如此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结果:满足于木材之治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致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工休憩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惟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由此可见,较之西方,中国更加乐于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安于亲近自然,依赖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表现在精神层面,则就是我们国人的“乐感文化”。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而这种差异性中西文化在中国古建中就得以体现。我们在体察中外古代建筑的形式美和它的情绪意境的同时把视野再扩大一些,把它和产生它的文化土壤相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世界,看到建筑艺术内涵的、甚至是别的艺术不能相比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线装书局.
[2]郭华瑜, 张彤.紫禁城与凡尔赛——东西方绝对君权体制下的宫殿建筑比较.华中建筑,2001年1期.
[3]刘长发.中外古代建筑艺术比较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4]刘忠红.“大壮”与“适形”的和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审美追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5]何丽.浅谈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紫禁城的色彩学.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6]丁海斌, 李昊天.清代陪都盛京的宫殿与城阙.中国地名,2007年5期.
[7]王生平, 孙熙国.乐感文化·华夏之魂.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2期.
[8]罗媛元.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之比较.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期.
宫殿建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