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演讲风格

发布时间:2017-05-27 17:30

柴静是演讲过很多地方,是小编认为的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演讲者,那么,柴静有什么演讲风格呢?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柴静的演讲风格,快来!

柴静演讲风格

一、用故事进行首尾呼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其实会用故事开场的人很多,会用故事结尾的人也很多,但是会做到用首尾呼应的人却不多,这也正是体现演讲人功力的地方。

一旦做到首尾呼应,就让人印象非常的深刻,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并且柴静用女儿得病的故事开场,用女儿病愈的故事结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女儿患病,是生活中的苦难,也引出我们所有人都在面临的苦难:雾霾的危害,结尾女儿病愈,也隐含着希望,治理雾霾是有希望的。

最后柴静凝望着地球配着宁静的音乐,真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为什么演讲的前后呼应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这就与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有关系了。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是指: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为什么一个演讲或一次对话,开场很重要。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这两个效应看上去相反,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产生效应的。当认识一个人的时间很短时,首因效应很明显,例如面试中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当一个人接收信息时间长了之后,近因效应可能更明显,例如为什么歌唱比赛或演讲比赛,出场次序靠后的更容易获奖。而演讲中的前后呼应就是利用了这两种效应:开场给人好的印象,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愿意继续听下去。结尾的时候呼应开场,进一步加深印象,让观众想忘记都难啊。

其实除了首尾呼应的故事之外,柴静还有一个故事是前后呼应的,10年前采访的山西小姑娘,10年后向柴静求救。这有点像相声小品中的“梗”,前面埋了一个梗,后面让矛盾递进,更有冲突感,让人更揪心。

如果10年前采访中出现的小姑娘,跟10年后求救的女孩是两个不同的人,那么故事的冲击力会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柴静会选择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吧。

二、重复出现同样的物品造成心锚效应(Anchoring)

前面所说的柴静这个首尾呼应的故事真是精心设计的啊,开头出现的小熊(护士放她手里安慰她的)结尾又出现了她手画的小熊,就成了她女儿的象征。

当然除了物品外,反复出现的同一首歌曲,同一副画面都可以达到同样的心锚效果。举个好玩的例子,星球大战的电影中大反派Darth Vader每次出场都是同样的音乐The Imperial March,那个音乐就成了独裁者的象征。2007年沙特阿拉伯国王Abdullah(2015年1月刚过世)出访英国时,英国皇家卫队吹奏的欢迎曲就是The Imperial March,不过幸亏沙特老国王不知道这个曲子。

三、用问句作为主要内容点 (Bullet Points),引起观众好奇心

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

我们怎么办?

每一点都是用问句的方式,相比陈述句而言,这样会更引起听众好奇,想去了解答案。

运用:例如很多销售在做公司介绍时,幻灯片会这样写:“公司介绍”、“我们的方案”、“我们的优势”等等,如果运用问句,你会怎么修改呢?

不妨试试以下问句:

“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帮到您?”

“为什么选择我们?”

其实,只是把陈述句转换成问句,效果就大大不同。

四、用隐喻(metaphor)解释抽象难懂的概念-潜意识层面的链接

“呼吸道炎症,属易感人群。细颗粒物会影响呼吸系统,增加气道炎性效应。还会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超细颗粒物升高与心脏供血能力降低有相关性。”

柴静说这句话她念都念不通。

于是接下来用动画解释PM2.5,其实动画就是用了比喻的方式,把PM2.5入侵我们的身体,比喻成游戏中的战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在为非专业人士解释专业概念时,一定不能干巴巴的解释,否则听众一定一头雾水,把专业的概念比成另外一个贴切听众的事物或听众容易理解的现象,则事半功倍。

隐喻叙事的方法通过潜意识层面连接听众的内心,重塑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或者改变他们现有的态度。隐喻的应用非常的广,例如催眠大师Ericson就喜欢用隐喻Metaphor来为患者进行治疗,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他的书 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

五、使用视、听、触、嗅、味觉词汇来让描述生动起来

柴静用了同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女儿两次-胖,开头一次,医生说女儿胖,打麻醉的时候扎了好多针眼,结尾一次,说女儿长大了,还是胖乎乎的。当然这个形象跟小熊的形象也很吻合。

在演讲中,因为讲一个故事的时间很短,所以要为一个人物塑造立体感时,可以用少而精的词汇,那么到底怎么“精”呢?就是选用有代表性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者触觉词汇,例如颜色啊,形状啊,声音啊,触感啊。这里胖是一个视觉词汇。

还有柴静最开始讲在山西出差住酒店时,放了一只柠檬在枕头边上,柠檬也是一个视觉词汇。

还例如在讲到一个肺癌手术病例时,强调淋巴结变黑了(视觉词汇)。

讲到活物应该怎么活着时,春天应该门开着有风进来(触觉词汇)花香进来(嗅觉词汇)

在APEC蓝期间和老公一起去看他小时候喜欢去的地方:看着最后一颗糖,你不吃你觉得它要化了(味觉词汇)

人就是通过五感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可是很多演讲人在描述时直接说的是自己的感受,例如开心、激动、紧张。这时听众未必会有太多共鸣,如果你能把自己感受用五感词汇描述的话,听众就能身临其境了。

六、用音乐调动听众的情绪-潜意识的运作

柴静的演讲其实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她的平缓语调,这是她一贯的风格,有着她作为记者的烙印,所以她也不可能像专业演讲人一样运用抑扬顿挫去表达不同的情绪。

如果全凭她的变化不大的声音来讲近两个小时的话,是很难保持听众的注意力的。因此她使用了大量的视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她的视频绝大部分都配有了音乐。

我粗略的数了下,配有音乐的视频有24段。音乐与视频想传递的内容相匹配。开始介绍雾霾的危害阶段,音乐都是比较沉重的。还有一些是让人觉得有紧迫感的,到了最后讲解决方案阶段,配的音乐就让人有希望的感觉。

其中只有一段是比较喜剧效果的音乐,就是采访孝义红塔煤焦公司负责人以及环保部一段,关于为什么没环保批准仍然建厂那段,非常有讽刺意味的喜感。看到那一段时,我就不自觉笑了,回头想想,其实整个采访都很正常,为什么让我笑呢,就是因为配的音乐(有谁知道那段音乐是那里的出处,记得告诉我一声哈)。

音乐是一种非常好通过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情绪的方法。

七、从数据到意义-WIIFM

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解读专业的数字,让他们明白这些数字对自己的关联是什么。这也就是WIIFM(What’s in it for me)原理,意思是说,当听众觉得演讲人讲的东西跟自己有关系时(可能带来的好处,也可能是坏处),才会有兴趣进一步听。

在幻灯片上用醒目的字写出数据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做幻灯片的技巧哦)

当然也有小建议:比如有些数据的解释可以进一步与听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举例:下面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进一步阐述,“也就是说一个星期7天,有近4天得呆在室内”这样听众会更直观的了解到200天意味着什么。

以上总结的七点当中的第一点(首尾呼应)是需要事先好好准备的,而临时赶出来的演讲,很难做到这么完整。我曾经在Toastmasters的幽默演讲比赛中使用过首尾呼应,效果非常好,但那也是很多次修改以后才想出来的。所以要有精品还是要需要花心思去打磨。

第二点(重复同样的事物造成anchoring效应)、第三点(使用问句)、第四点(隐喻)、第五点(使用五感词汇),这些其实不仅仅是在演讲和培训,在平常的沟通,文案的写作,都能用上。

第六点-用音乐调整情绪,我自我反思,这是我的一个弱项。看完柴静的演讲之后,越发催促自己要去在音乐方面花点心思收集了。朋友们有什么好的调动不同情绪的音乐也欢迎推荐给我哦。

第七点是从数据到意义,这个强烈推荐给各位在公司要做report,尤其是技术report的人们!

看一个人的演讲,大部分人知道好不好,少数人知道用了什么好技巧,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去剖析,为什么这个技巧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找出背后的原理,并举一反三去应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柴静演讲风格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