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襄阳五中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往往起到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对高一历史,往往要怎样复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襄阳五中高一历史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年襄阳五中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
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其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应选B项。其他选项不是本质的叙述。
2.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执行。这位皇帝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由题干材料中“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可知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说明已经废除了丞相,应该是在明朝。故选D项。
3.下列是古代到当代不同时期编纂的安徽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①中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②中禁军、坊市是宋朝,③中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可知是元代,④中科学技术、报刊可知是现代。故选 C项。
4.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材料“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符合题意。
5.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与史学研究。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初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史料和考古实物都可信,可以看出战国初期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因为九鼎属于天子之礼,但是诸侯已经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
6.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所给材料看,百姓是贵族专有。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由贵族专有到民众的通称,由此可见,贵族地位下降,也就说明维护贵族特权的宗法制逐渐瓦解,因此答案为C。A、B、D都是现象,故排除。
7.余时英在《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一文中说:“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这表明
A.科举制是按区域分配取士指标 B.科举制包含了地方代表性
C.南北士大夫为争夺权势长期斗争 D.科举制是一种古代代议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就已实行“逐路取人”,明代的时候也分“南、北、中卷”进行考试,这都说明,科举制充分考虑了地方特点,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不选;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不选;代议制是指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科举制不符合这一特点,故D项错误。
8.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题干“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版图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B项。
9.“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题干中对“寄信上谕”的解释和清朝军机处通过寄信上谕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两项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A。
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朝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信息“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严防权臣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即使出现“明朝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现象,也只能说明内阁的权利是皇帝赋予的,反映出皇权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和史实相反,C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不符合材料,均排除。
11.在罗马法规定的财产转移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的特征,从题中的有效信息“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 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等,可知罗马法很注重形式规则,C符合题意。故选C项。
12.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B.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D.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精神。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私法相对于公法而言,公法强调国家利益,私法强调契约原则,理性即精神即坚持公平正义,故选A项。
13.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题干信息“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可知,雅典为鼓励公民参政而做出了此规定,即民主而限制个人自由,故本题选D项。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为表面现象,均排除。
14.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罗马市民的合法婚姻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男性确实适婚”、“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限制市民的婚姻自由,故选A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15.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材料中看不出来,公民没有履行参政义务,不一定是因为高频政治活动,故排除A项;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在材料中更无从体现,B项错误;材料“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直接反映了雅典要求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而非侧面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强制性,这显然与民主的权利相矛盾,实际上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D项正确。
16.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这表明
A.公平正义是罗马法永恒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D.罗马公民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可知A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7.有美国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这表明
A.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B.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 D.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注重发挥每个公民的作用,因而那些声望太高、辩才出众的公民往往成为被攻击和怀疑的对象,这说明雅典民主具有局限性,并且说明雅典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并走向极端化。故A项符合题意。
18.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只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而并不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故①错误,不选A项;根据材料信息“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知,西塞罗强调发挥人的重要性,使人文精神得到彰显,故②正确,本题选B项;康梁等维新人士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但是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国人并没有普遍接受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故③错误,不选C项;16、17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故④错误,不选D项。
19.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会走向反面。”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雅典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成员 B.古罗马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C.克利斯提尼确立行政选区制 D.古罗马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邓小平的话主要说明一种制度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雅典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成员的制度既有利于保障所有公民平等的权利,但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符合其观点,故A项正确;古罗马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消极影响不明显,故B项错误;克利斯提尼以行政选区代替血缘选区,其消极影响不明显,故C项错误;古罗马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使帝国境内的自由民都能享受罗马公民的权利,其消极影响不明显,故D项错误。
20.亚里士多德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A.过度关注平民损害贵族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兼备之人遭到排斥 D.陪审法庭高于行政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题干材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B项正确。
21.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A.社会地位较低 B.权力受内阁制约 C.受多方面监督 D.不掌握国家实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题干材料“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可知首相和内阁是一体的,故B项说法错误;“每年收入全部公开”可知要受到社会的监督。“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英国首相必须接受下院监督。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相掌握国家实权,故D项错误。
2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根据材料“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以一票优势确立了共和制,反映出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故B项正确。
2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法、英、美、德 B.英、法、美、德 C.英、德、美、法 D.法、德、美、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各国政体的特点。“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说明议会在国家居于中心地位,这指的法国;“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说明君主权力受限,这指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责任内阁形成前的特点;“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说明该国实行三权分立,这指的是美国;“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说明君主有较大权力,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这指的是德国。故本题选A。
24.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众议院议员的产生 B.选民资格的确立 C.大法官的终身制 D.国家权力的运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代议制民主。材料信息“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再结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可知,美国国家权力的运行符合题意,故选D。
25.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普鲁士有宪法,而且有国会,普鲁士人有选举权,也就说明普鲁士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因此答案为A。所给材料没有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地位,排除B;C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从材料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而不是“统而不治”,排除D。
26.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美国《独立宣言》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根据题干要求“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可排除A、C两项,英国和德国的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可排除B项。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选D项。
27.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根据题干“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可知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
28.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
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 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故该争论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国会席位的分配数量。故选B项。
29.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代议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不是下院选举产生的,而是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美国总统是间接选举产生,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是联邦议会不是帝国议会,故排除D项。
30.1799年雾月政变后,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建立起以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的临时执政政府,昭示了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这一转变
A.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B.标志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C.一定程度违背自由平等人权原则 D.预示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政权虽然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但政权依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故A项错误;拿破仑政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可知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出现了专制色彩,故C项正确;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3题
31.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由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 )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变化。
第(1)问,考查分封制的崩溃和秦朝的郡县制。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概括。根据材料中“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可概括出王室衰微;“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可概括出礼崩乐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可概括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可概括出由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第二小问由根据材料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信息“东莱郡”“胶东国”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弊端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郡国并行制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第(3)问,根据材料四“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概括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拥有行政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和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第(4)问,综合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结合第三问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另外结合所学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郡国并行制度则导致国家分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认识结论。
32.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四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四,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不同: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2)阐释: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不同的法律和法治的比较。
第(1)问材料一中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反映两国政府都垄断立法;“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说明立法形式均呈多样化;“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反映财产继承的相似性;依据以上分析并结合罗马法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概括归纳古代中国和罗马在法治上的主要相似之处。阅读分析材料二、三的层次并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古代中国和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的不同之处:封建地主官僚与罗马公民;以礼入法与平等理性;重农抑商与保护私有财产和商业等。
第(2)问由对材料四中的“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分析理解,概括说明黑格尔的具体观点;结合罗马法演变的主要形式和条件等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并阐释该观点。
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答案】(1)美: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
英: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2)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德国积极对外扩张,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英:议会主权至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美: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
德: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所以“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第(2)问根据材料二“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 反映了德国政体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并且德国积极对外扩张,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国家权力中心;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带有专制主义色彩,议会作用不大。
2016年襄阳五中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