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

发布时间:2017-03-15 03:1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明确展示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非常清晰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拥有8000多万的党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探索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曾遇到种种困难,但最终都能披荆斩棘,充满生机活力地不断前进。联系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多年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垮台的情况,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总是朝气蓬勃,为什么始终坚强有力,为什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见仁见智,可以从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答案,但最根本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三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明确展示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非常清晰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四个全面”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做到了“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1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强调“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回答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到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如他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说,“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所以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将他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强调“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习近平同志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战略方向、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反复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当今中国的历史条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新的“相结合”,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新的高度。

“四个全面”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遵循这样的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事情做工作的基本尺度。

恪守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然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四个全面”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尤其是作为战略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完全契合的。为了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切实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5年6月16日,他在贵州考察时更是语重心长地说,“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