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6-16 23:26

临海市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濒临东海。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的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你喜欢!

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3.5亿元,增长7.2%;财政总收入67.8亿元,增长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3.8%;外贸自营出口总额26.5亿美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286.6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性投资140.7亿元,增长11.1%;引进省外资金3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10万美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7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73元,分别增长8.7%和9.3%;人口自然增长率6.5‰。我市被评为台州市经济和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市、区)。

(一)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出台了抓好经济工作的12条意见,建立干部联系企业“三个全覆盖”制度,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行动,积极实施“两化”融合和“四换三名”工程,推动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4.9亿元,增长7.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和60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2.3%。完成技改投资134.8亿元,增长28.9%,占工业性投资比重95.8%,新改扩建工业厂房13.7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08亩。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引进“国千”、“省千”人才各3人,总数均达到9人,居台州第一,获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企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规上企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2.1%和38.9%。完成个转企195家、小升规47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亿元,增长3%。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个。渔场修复振兴和“一打三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取缔“三无”船只451艘。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7.7%。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通过省级预评估。农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较快发展,成为省“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先行先试市。物流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16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转运中心,我市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

(二)抓统筹、治环境力度加大。区域统筹不断推进,坚持主攻沿海,沿海高速、台金高速东延二期等工程动工建设,吉利豪情汽车迁建项目建成投产,金台铁路及头门港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大力扶持西部发展,实施项目47个,完成投资16亿元。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多城联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完成国家级专家评估;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66个,完成投资65亿元,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广电传媒中心基本建成,客运中心综合体、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农商行大厦主体结顶,市档案人防大厦和总部经济商务区5幢大厦动工建设,消防大队中心站建成投用;实施集镇建设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康居工程实施村28个;拆除违法建筑332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50万平方米,创建“无违建镇(街道)”7个。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眼镜、彩灯行业整治,关停企业97家,整治提升630家;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淘汰燃煤锅炉540台、黄标车3851辆;投资18.6亿元,加快61个治水项目建设,完成24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年度消除劣五类水质任务;建成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4个,完成“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300公里、平原绿化7612亩、沿海防护林建设8327亩。

(三)惠民生、保稳定不断强化。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4所,改造校舍6.7万平方米,鹿城小学一期、大洋小学北校区、实验幼儿园建成投用,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成文化礼堂44家,我市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央视一套热播。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达22.7万人,市妇女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主体工程,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动工建设,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我市成为省卫生工作应急示范市。成功举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实现省体育强镇创建全覆盖。违法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加大。较好完成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和十方面民生实事任务。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7万人,城乡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4012人,帮助460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公共租赁房二期基本建成。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5家。全面完成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农村贫困家庭的消除任务。“争金鼎、保平安”十大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十打十治”打非治违等工作深入开展,危化品重点县攻坚、火灾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信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双拥、老干部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五年来,我们注重创新转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从8.7:52.3:39调整为8.8: 44.5: 46.7。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医药化工、汽车机械、休闲用品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19.7%。坚持扶强扶优,对4家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扶持,对55家企业实施成长型企业培育,新增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42家。上市企业总数达到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8家,居台州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与15家大院名校和军工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产业化项目98个;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8%,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2.3%。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面积从原来的54.3平方公里拓展到82.5平方公里。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9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3个,全市共培育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农业龙头企业97家、家庭农场146家、股份合作农场6家。金融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量达到1324.2亿元,年均增长12.8%。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成立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全市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分别达到1459.3万人次和146.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2%和19.9%。连续四年举办中国临海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展览会,采购商人数、意向订单金额年均增长16%和47%,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年来,我们注重港口引领,沿海开发态势良好。调整完善头门港发展体制,成立头门港新区管委会。完成总投资57亿元,实现头门港开港。建成疏港公路、首座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码头、北洋涂围垦一期、南洋涂围垦、头门岛供电等工程。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完成北洋涂吹填1.5万亩,吉利豪情及8家汽车配套企业入驻新区产业城;投资31亿元,基本完成医化园区20个国家循环化改造项目、125个车间现代医药制造模式改造。临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启动区块5000亩场地填筑,建成白沙湾海岸带整治一期工程。红脚岩国家一级渔港投入使用。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台金高速东延临海段、83省道临海至杜桥段、74省道南延临海段建成通车。

五年来,我们注重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我市成为省首批“美丽县城”试点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镇化率从55%提高到59%。突出规划引领,修编了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一城五组团”城市格局;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编制,城市控规和城市设计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调整和完善城市建设机制,组建了公建处、3个市级建设指挥部和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813”城市建设计划深入实施,完成投资230亿元,城市形象日益丰满。台州府城保护利用有力推进,建成巾山广场、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完成府前街道路改造,启动赤城南路街景改造,台州府城墙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紫阳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县;城市新区开发加速推进,建成双林大桥、柏叶路跨洛河大桥,大洋路跨洛河大桥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商务区、客运中心综合体、台州医院新院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着力打造靖江商务圈,完成靖江路及鹏雕转盘综合改造,建成靖江广场城市综合体,银泰百货、华润万家、欧尚超市等一批知名商贸主体相继开业,被列为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灵江两岸开发顺利推进,基本建成城防一期、城防二期沿江景观和灵江大道一期工程,完成灵江二桥拓宽;灵湖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龙盘山公园、“临湖邀月”休闲区、滨湖西路和灵湖柳堤景观等工程。“三改一拆”和交通“治堵”工作成效明显。完成高速公路入城口整治改造。实施杜桥小城市培育试点和全市集镇功能提升计划,集镇建设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加大对西部发展的政策扶持,西部发展面貌明显改善。综合交通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85亿元,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97.3公里提高到106.3公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加快,建成牛头山水库东部引水、头门岛跨海引水、沿江跨江引水等工程和东城水厂、西湖水厂、西北水厂,全市集中式供水受益群众达到80万人。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高压等级电网项目19个,新扩建变电站11座,实现“村村电气化”,全市售电量年均增长8.7%,居台州第一。

五年来,我们注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富有成效。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加快生态市建设,建成国家级生态镇10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倒逼行业转型,开展医化、电镀、造纸、眼镜、彩灯、砖瓦窑、金属熔炼、燃煤锅炉等行业专项整治,关停企业975家,整治提升966家,全面关停水洋化工区,我市成为省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市,医化园区成为全省首批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五水共治”工作深入实施,消灭垃圾河149公里,治理黑臭河37.7公里,有力整治“一江两溪” 非法采砂,全面清理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和牛蛙养殖场。方溪水库、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大田港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动工建设,江南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白水洋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医化园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杜桥污水处理厂、涌泉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完成4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胜市。大气污染防治得到加强,年度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升到89.5%。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牛头山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隐患整治,建立牛头山水库集雨区生态补偿机制,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四边三化”、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成绩突出,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市、省森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注重民生优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191.5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1%。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1.9%、24.2%和19.4%。财政投入学校基本建设8.5亿元,年均增长28.6%,建成项目158个,新改扩建校舍32万平方米,建成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1所,实现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6家、村级综合文体广场79家,实现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投入3.2亿元,建成医疗卫生项目32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8张提高到4张。老年乐园一期建成投用。全市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8平方米,成为省体育强市。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完成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任务;着力解决农民建房难,落实农民建房指标5293亩,占全市农转用指标总数的28.1%。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计划,新建、改造农贸市场31家,创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14家、省放心农贸市场9家。积极推动就业增收,新增就业人数5.7万人,帮助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3%。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万人和6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一体化。我市被评为全国“十二五”民生改善优秀示范城市。“平安临海”建设不断加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三项控制性指标持续下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有望连续11年成为省平安县市。

五年来,我们注重深化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加。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建立了“两评价七差别九配套”体制及机制。省金融创新示范市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项目从688项缩减到234项,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发布运行,实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清单管理,政务服务网建设有序推进。公共资源管理创新、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完成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

五年来,我们注重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五帮一化”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兑现各类奖励、补助资金20.2亿元;开展减轻企业负担“阳光行动”,减免企业税费14.8亿元;实行公共服务窗口“办事无休日”制度。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建设项目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近三年“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9.4%;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克难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临部队官兵和各级在临单位,向关心支持临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质量更优化;人居环境、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到2020年,确保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争取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争取分别突破100亿元和6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设市科创中心、东部科技产业园、10个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园、8个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园,建成2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以上众创空间。到2020年,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校企军企合作,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大力推进产业创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提升计划,加快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实施大企业培育“513”行动计划,培育工业销售产值超百亿企业5家、五十亿以上企业10家、十亿以上企业30家。到2020年,争取实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市、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成浙江国际眼镜城,启动建设休闲用品博览城,把中国临海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展览会办成国内知名并有国际影响的展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以上。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深化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好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户籍制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普惠金融、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轮驱动。认真落实台州市“三区两市”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8%。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深入实施“美丽县城”三年行动计划,在台州率先建成省美丽县城。深化城市规划体系研究,促进“多规合一”,提升规划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成城市外环线218省道汇溪至沿江段,完成城际轨道交通江南至台州市区段建设,争取动工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市区段。实施“816”城市建设计划。加强府城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力争台州府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到41%以上。加快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加快新型城镇化意见,推进小城市、中心镇和建制镇梯度发展、特色发展。完善西部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加快精品村和特色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争创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实施“农家乐倍增、百村民宿发展计划”。加强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成金台铁路及头门港铁路支线、沿海高速、台金高速东延二期、台金高速东延台州市区连接线临海段、杭绍台高速临海段及白水洋、括苍连接线、104国道江南至尤溪段、83省道杜桥至白沙段,动工建设杭绍台高铁,做好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年,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12公里,建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田平原排涝一期、方溪水库、大田港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动工建设永安溪、始丰溪临海段综合治理和东部平原排涝工程,加快推进庙龙港建闸、大田平原排涝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电网建设,完善城乡输配电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网络,建成覆盖城乡的综合通讯体系。

(三)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治水治气、治城治乡、治土治山,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创国家生态市。深化环境长效治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和奖惩制度。加强环境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持续提升环境监管监测能力。突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和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大气污染和固废污染防治,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建成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到2020年,PM2.5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劣五类水质,实现市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基本消除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引进、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坚决落实能耗“双控”,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加大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整治力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认真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四边三化”、平原绿化和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全社会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

(四)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全域开放开发。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开发头门港。主动融入省“五港一体化”战略,推动头门港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查验机构,力争口岸开放。加快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谋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临港工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等产业。加快临港新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营销网络,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跨国并购重组。大力发展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加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扶持力度,培育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4亿美元,年均增长5%以上。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围绕打造“全境景区、全域旅游”,实施“2235精品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历史文化、运动休闲、海洋海岛和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目标,完成牛头山度假区扩容提升工作。到2020年,累计完成旅游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按照2017年建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2019年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市的目标,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校网布局,积极引进大专院校分校,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完成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迁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支持台州学院在临海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建成临海大剧院、文化广场、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民间博物馆群;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文物保护升级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健康临海”建设,建成中医院新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完成6个镇级卫生院迁建,实现省卫生强市创建目标。大力支持台州医院在临海发展,建成台州医院新院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低保的托底作用,逐步提高低保救助标准和覆盖面。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深化“平安临海”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推进禁毒基础建设。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