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精品文章_经典励志的文章精选

发布时间:2017-05-13 12:53

那些励志类精品文章都阐述着一些人生哲理,每一篇都很值得我们去品读,那么励志类精品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类精品文章_经典励志的文章精选

励志类精品文章:什么样的人有未来

文/青墨

两年前,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个省级电台的主持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在网上一起玩配音和朗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小圈子。他有一把特别醇厚温暖的男中音,听起来很舒服。

虽然省级电台的名声和待遇都相对不错,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这些。经过一番准备以后,他很坚决地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决定去北京发展。

我们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已经辞掉了工作,在家短暂休息、学车并整理自己。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在我们很多人的眼中,一名有编制的省级电台播音员真的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所以我们经常问他的一个问题就是:觉得可惜吗?他的回答总是很坚定:没有什么可惜的,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勇敢去追求。

不久之后,他就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人民日报的编辑。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确信,写八股文章这样的文字工作更加不是他想要,刚好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央视的导演,经引荐,他最终考上了央视,现在已经是央视的一名制片。

他说,他现在每周要写十几万字的文章,要配音,要出差,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注册了一个公司,每天睡的很少,但是很充实。他自己的设想是,等他的人生经历和金钱都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离开这个平台,完全做自己的事业,在北京,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以他的能力和毅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也同样是两年前,在认识这个朋友的时候,和他一样,说要辞职,说要去追求梦想的还有一批人,两年下来,真正行动的,只有他一个人。那些人,包括我自己,都还在继续说着自己的梦想,都还在憧憬着所谓的美好未来。马云都成为世界首富了,而这,对我们的财富排名没有任何影响。

回想两年前,那时候的自己,也确实是动了要辞职的念头。自己在一个不好不坏的单位里,做着没有创造力的工作,拿着稳定的工资,饿不了也不富裕,未来一片茫然。可是,这样的工作,父母喜欢,亲戚们都喜欢,他们不仅喜欢并且以此为傲,仿佛我是一个多么值得夸耀的招牌。而我自己,向往大城市的快节奏,希望自己能够真正为了理想而奋斗。于是,我假装不经意地和家里提出辞职的事,没有想到,家里人的反应出乎我意料的激烈。父母、奶奶、大姑妈、二姑妈等亲戚轮番打电话轰炸我,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不能辞职!你现在的工作这么稳定,什么不都不用愁,家里也不稀罕你挣很多钱,你过的四平八稳就好了。至于我说什么,没人听,没人在乎我的理想是什么,没人理解我所谓的苦闷压抑来自何方。

经过打击之后,我自己也开始不由自主地退缩了。我自己也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我想,我已经过了25岁,又在体制内待了好几年,很多技能已经退化,如果此时出去,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可以进入我梦寐以求的行业吗?而在这个看颜的世界中,我的颜又能打几分,我能否让外界跨过界限让他们去发现我的内在美?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地在脑海中出现。

我前怕狼后怕虎,我瞻前顾后,我辗转反侧,慢慢地,勇气就像一只被扎洞的气球,开始逐渐干瘪,一晃,两年光阴似箭飞。

而我,理30岁的年纪越来越近,却离梦想越来越远。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最后实现梦想呢?一定是那些有出色行动力的人,有勇气,敢打拼,有魄力,未来必定是属于他们的。

而那些对现状不满,但是只是空埋怨却没有任何行动的,就好像深陷泥潭的青蛙,只能越陷越深,最终没淹没。希望你我都不是被泥潭埋没的青蛙。

励志类精品文章:失败让我们突然醒悟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对一些人来说,失败意味着一蹶不振,成功意味着高枕无忧;而另一些人则清醒地认识到,失败仅仅是对选择错误的暴露,是帮自己发现问题的好途径。从失败中,他们突然醒悟,对自己和外在有了一个更正确的认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信他们都不愿与“失败”打交道,甚至对它充满了恐惧和厌恶。然而事实却是,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与之不期而遇,如升学失败、工作失败、爱情失败等。

我们不应该把失败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更恰当地说,失败是一种证明。至于证明了什么,则和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心态有关。失败了,有人及时放手,转变方向;有人感到绝望,于是悲观、放弃;有人从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进。

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失败往往是他们最大的机遇。失败时,他们突然猛醒,要么发现了问题关键,要么悟出了生存智慧。每次失败降临,他们都会满怀开心、极度兴奋,正应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下面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个热衷并超越失败的人。他的功夫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电影,如《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更是一次次创造了票房神话,成为永远的经典。他是谁?正是最近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的那个李小龙。

他生于美国三藩市,童年和少年在香港度过。幼时,他身体非常瘦弱,父亲为了使他体魄强壮,在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13岁时,他又跟随叶大师系统地学习咏春拳,同时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功夫。

年轻气盛、绝技在身,在香港打架斗殴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后来,终因树敌太多,无法在香港立足,无奈之下,父亲将他送到了美国念书。在美国西雅图上学期间,他竟一反常态居然安心读起书来。

他喜欢读中国哲学,而任何一个热爱武术的人一旦与中国经典哲学,如《周易》《老子》相识、相知,总会不觉间对武术产生新的认识。李小龙更是如此,他对哲学的痴迷,使他对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功夫有了提高后,与人切磋也就成了他迫不及待要做的事儿了。一伸手,的确与众不同,身边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就连空手道三段的木村也在他面前毫无还手之力。20岁上下能有这么好的功夫,傲气、狂妄、目空一切的心态自然也很正常。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是西雅图无人能敌的第一高手了。

若不是经历下面一连串失败的事儿,恐怕那种傲气与张狂将一直伴随着他。日本空手道高手,山本冈夫的出现让狂妄的他吃了不少苦头。和山本冈夫一过招儿,李小龙傻眼了,打不到,踢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他面前毫无办法施展。惨败的李小龙很不服气,又闯到人家武馆一探究竟,结果被一个铁人难住了。铁人面前,任凭他拳打、脚踹,他纹丝不动,而山本冈夫一招下去,铁人就顺势横躺在地。

李小龙再次败在山本冈夫手下。此时的他终于突然醒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一个真正高手的差距。头脑不再狂热的他终于懂得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而他在武术上所取得的突破也和这两次失败后的醒悟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这两次的教训,就没有他以后在武学上取得的成就。

随后,他对武学的痴迷研究与思索,似乎已经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属于李小龙武术时代的到来。他将哲学和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引入到武学中来,并对复杂的武术体系进行简化,将武术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两个字“攻”“防”来阐释。

他的武学逻辑与思维独具特色。在大学体育老师伊诺教授眼中,自己对武学的认识与李小龙观点相比可谓相形见绌。在李小龙看来,武术的本质就是格斗、搏击,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对方击倒。而他的在武术搏击中的攻、防,及攻中有防,防中带攻的观点更是将武术的精髓说得入木三分。

此时的他,已经认识到过分看重成败的弊端,即一个人如果太在乎胜败,格斗中他的身体就容易僵化,而只有忘记这一切,让自己心如止水,才能使身体变得灵活,才能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自由出击。

对于这些进步,他不得不去感谢那个让他一败再败的山本冈夫。是失败让他突然醒悟,懂得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比赛,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对手。同时,他也开始明白如何在比赛时清空头脑中的自满和杂念,积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

之后,他有了想创建一种新拳术的想法,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截拳道”。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积极向他人请教,甚至不惜打出“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人挑战”的挑衅牌子。明知会失败,还要这么去做,而且对能打败自己的对手还心存感激,这就是李小龙。正是抱着与人切磋、学习的心态,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赛上,24岁的他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冠军。

所以,人生有失败不一定就是坏事儿。失败犹如风雨,会使人在风雨中练就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失败犹如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勇登高峰;失败又像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以弥补缺陷。

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我们经常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一个人想获得突破和成功,首先就要具有不惧怕失败的勇气,甚至要感激那些经历过的失败。

励志类精品文章: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文/蓑依

不要迷茫了,把当下的、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前途肯定会一片明朗。请记得:如果需要反省,一定不是在梦想上下功夫,徘徊不定,而是要在才华上卧薪尝胆,反思它为什么不能日渐丰满。

因为写稿的关系,我认识了在杂志社做编辑的女生小陆,工作三年了,依旧时不时地被领导训到叫苦连天,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发狠地说“再训我一次,我就跳槽”,又过去了一年多,不知被训了多少次,她还是没有辞职,仍然口口声声“机会一到,马上走人。”

某一天,我问她说“如果你不做编辑了,你想好去做什么了吗?”她停顿好久回答“如果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早就辞职了。我现在迷茫死了”。我试着问“你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比如说从小到大一直有的梦想。”她不好意思地说“有啊,我想去做导游,不是国内的这种,而是带国际团的那种。”“挺好的啊,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我问。她撅着嘴说“你知道的,我英语六级都没过,其他的语种一个单词都不会读,我连知道那个国家有哪些景点都不知道,还怎么带别人呢?”我想也是啊,这个梦想虽然听上去光彩照人,但实现起来确实有难度。

好奇的我接着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做编辑呢?”她蔫了一样,说“本科学的中文,又不想做老师、考公务员,自己比较喜欢而且相对来说容易找到工作的就是编辑了吧。当时来这个小杂志社时,信心满满,想着把它作为过渡,等到能力达到了,有了一定的工作年限,就跳槽去一个大点的杂志社,大学刚毕业时,我告诉自己:做一个好编辑就是我二十岁之后的梦想,但坚持到现在,我却觉得我一点不适合做编辑,社里来了新人都比我做的好,我作为老职工,却一直遭领导批评。我很纠结,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最近她把自己的心情换成了“迷茫死了,什么活在当下啊,如果连自己应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就能知道自己现在坚持的就是对的。”说实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挺心痛的。因为我也有过很深的迷茫,到现在也还会时不时地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怀疑,但是我也知道,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它只是才华配不上梦想而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点点给自己的才华养精蓄锐,在梦想的道路上,狂奔的更快一些,脚踩得更踏实一些。最可怕的不是我们行动的慢,或是才华增长的少,而是我们一直停留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每天都在抱怨和厌倦中度过,而从没有为更好的自己做出一点改变。

小陆就是如此。虽然她经常被领导批评,但是我几乎没有察觉到她在努力修正自己的错误,每次都是发心情,抱怨一通了事儿,下一次,遇到这种问题,同样的错误还会照犯不误。记得有一次,我们合作一篇人物专访的稿件,我采访完,整理好之后发给她,她告诉我字数有点超了,我说“我正好在外地,不方便用电脑,你可以帮我删一下,或者你若是不着急用,就等我回去之后再改。”她没有回复,等我过了几天,打开电脑一看,那个稿件原封不动地躺在我的邮箱里,还附上了几句话“因为临近截稿日期了,我就把稿子直接发给了主任,主任说字数太多,又把我训斥了一顿,你看到稿件之后,一小时之内一定要删改好发给我啊,我们一定要尽快,否则我就完蛋了。”我当时就惊呆了,与其让这个稿子在邮箱里放上两天,你作为一个编辑删删改改难道就不行吗?编辑难道没有这个责任吗?两天的时间足够改好一篇稿子了吧?

后来,我又听其他的作者抱怨她说“有一次,忘记了写某个旅游达人第一次出国旅游的时间,其实在网上一查就可以查到,她却非得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查,那次,正好没能及时接到电话,她还生气了。”还有作者说“我拿到样刊后,看到我的文章里有好几个错别字,虽然我有错在先,但是作为编辑帮作者改几个错别字难道不应该吗?”于是,我似乎知道了她为什么一直被领导训斥的原因,也明了了她为什么口口声声说自己迷茫的原因。

她不是被领导和其他人否定的,而是被自己否定的。既然你把做一个好编辑作为今后的梦想和事业,那就应该从点滴开始,按照好编辑的要求来训练自己啊,可是她却没有,说白了,在工作这件事上,吊儿郎当,别说是同事不尊敬她,连作者有些讨厌她了。她所谓的迷茫,就是作为一个编辑的才华,还配不上她想作为一名好编辑的梦想。这怪不得别人,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自己来实现梦想,但她却没有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哪怕增长一点点,到最后,只能给自己一个迷茫的定位,艰难度日。

我曾经以为好多人的迷茫是因为没有梦想,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这个梦想可大可小,都是值得自己去奔赴的东西。我有一个表弟,从小到大就是不招人待见的“坏孩子”,打架骂人,凡是和坏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初中毕业后做了几年的厨师之后,突然转行去学习拳击,家里人都说他不务正业,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会有学拳击的想法,他有些腼腆地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健身教练,上学的时候打架,觉得打得过人家,就说明自己力量大、身体棒,长大之后,才知道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才可以。我这种野路子出家的人,不知道可不可以,但我还是想试一试。”

才华也是,有大有小。有大才华的人连吃个东西都可以吃出学问来,而普通之人的才华大多数都是小才华,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劳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的进步。但即便如此,每天能处在一点点进步之中的人,绝不会迷茫,相反地,那些看不起或者无视小进步的人,才会真正的迷茫;那些对自己的才华不自知的人,才会真正的迷茫。

所以说,克服迷茫的方法,无外乎其他,就是抓住现有的生活,狠狠地向前,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站在那里,仰望天空,抱怨未来的遥远。我想倘若小陆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稿件,即便她的起点很低,三五年的时间内,也足够完成一个华丽的转变,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如同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抱怨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不适。

如果你有大才华,就去追求大梦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才华也不够支撑起你的野心,那就安静下来,扎进小的失败和挫折中,汲取营养,如果不能成为豹子,那就成为一只漂亮高贵的梅花鹿也是好的,起码人见人爱。

不要迷茫了,把当下的、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前途肯定会一片明朗。请记得:如果需要反省,一定不是在梦想上下功夫,徘徊不定,而是要在才华上卧薪尝胆,反思它为什么不能日渐丰满。

励志类精品文章_经典励志的文章精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