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游戏教学类型探微论文
小学的美术教育是要对学生进行一种美的精神形式的灌输、启发和引导,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好途径。美的精神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是多种多样,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有趣的东西尤为感兴趣,喜欢游戏,但是注意力容易转移、自律性差等。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探讨游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美术游戏教学类型探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游戏教学类型探微全文如下:
摘 要: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游戏从教学作用角度可以分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触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式游戏,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性游戏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合作性游戏五类。
关键词:美术 游戏 类型 探微
《美术课程标准》对各阶段学习领域所作的相近的教学活动建议,都体现出一定的游戏导向。近年来,美术课堂游戏教学已经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其对于打破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游戏可以从课堂结构、教学内容、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本文从游戏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对教学产生作用的角度,将游戏分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触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式游戏、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性游戏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合作性游戏进行探微。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
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美术活动。此类游戏一般设计在教学的开始环节,是整节课的导入与基础,是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的引线。同时,在导入时插入游戏环节,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集中精神,为进入课程的下一环节作铺垫。
呈现案例1:小学美术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教师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小蝌蚪将要去找妈妈的情景;接着,通过学生扮演小蝌蚪,教师扮演各种动物的方式,以简洁的对话演绎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讲一讲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碰到了哪些动物。
学生之前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已经比较熟悉,如果仅仅给学生看动画片,可能既费时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幻想、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征,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和学生一起进入游戏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景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蝌蚪,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印象,为后面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及作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呈现案例2:在上小学美术第八册《乘凉晚会》一课时,教师运用游戏带领学生体验乘凉晚会的情景。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星月闪烁的夏夜情景;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演乘凉晚会,边演边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最后,请表演生动的同学摆造型,让其他学生再次观察,教师作简笔画示范几种典型的动态。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几乎没有乘凉晚会的体验,所以他们很难想象晚会情景。教师设计“演晚会”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表演丢手帕、吃西瓜、演唱会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乘凉晚会片段,体验晚会活动的乐趣。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最后用画笔表现出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
对孩子来说,游戏能给他们带来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玩、好奇的心境可以活跃大脑的联想,思维敏捷,增强表达欲,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设计一些趣味游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
实践证明,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下和游戏氛围的作用下,学生们就会更乐于对游戏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勤于对游戏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
教师擅用游戏进行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游戏都仅仅是游戏,学生玩得开心却并未服务于教学,好的游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性游戏往往在讲授新课重点内容时出现,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通过游戏,学生能发散思维,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
呈现案例1:在学习《光源色》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魔光演示”游戏。师生将多只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同时照射教室的白墙、粉笔、师生的白色衣服,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变化。
小学生色彩知识不全面,固有色观念牢固。教师通过魔光游戏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游戏所需准备的材料并不复杂,一只手电筒、几块不同颜色的透光布就可以达到效果,但实验游戏本身的介入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浅显易懂,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为进一步研究色彩知识奠定了基础。
呈现案例2:在《恐龙宝宝》一课教学时,学生认识各式恐龙后,教师使用连线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出示了霸王龙、雷龙、剑龙、翼龙的图片,说:“未来科学家将恐龙繁殖成功,恐龙成了人们的好朋友。他们也想有份工作,大家帮他们出出主意,看看哪个工作适合他们 ?”学生虽好奇,但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我们到职业介绍所去看看哪里需要员工?”老师又写出警察、邮递员、建筑人、出租司机等职业请同学们选择。这时同学们打开了话匣:“霸王龙应该去当警察,这样坏人就不敢做坏事了。”“翼龙当警察也不错,能到处巡逻。”“翼龙当邮递员,又快又方便。”……不同的对象带来了不同的联想“风暴”。此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看到这些恐龙都找到了满意的职业,其他的恐龙羡慕不已,大家用画笔也来帮帮他,看看还有哪些职业适合他们”。
学生熟悉各种恐龙形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恐龙与职业相联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逐步的设问中发散开来,没有任何限定,依据原型,学生为恐龙选择了满意的职业,就这样,一幅幅富有童趣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炼。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开展游戏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乐趣,发挥个性,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触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式游戏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往往是小黑板上出示一张范例,让学生去临摹,甚至于要求学生把临摹的内容画在规定的画面位置,不允许创造和想象,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事实上,学生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呈现案例1:在教学《可爱的小鸟》时,教师先画出一只可爱的小鸟,然后出示练习题:小鸟+?=小鸟博士;小鸟+?=小鸟医生。教师利用这样的趣题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使小鸟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趣。有的学生在这只小鸟的头上加上了医生戴的白帽,为小鸟加上了医药箱,让它变成了小鸟医生;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黑色的博士帽、大大的眼镜,让小鸟变成了知识渊博的博士。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这种“加法”再为小鸟加上什么让它变得更可爱?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漂亮的小书包,有的学生为它加上了漂亮的礼服和精致的手提包。
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数学进行有机结合,在黑板上呈现了一道数学加法题,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使小鸟形象丰满有趣。加法游戏引入美术课堂有效促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发挥美术创想,进行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
呈现案例2: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时,教师采用“听音乐舞彩带”
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动手中的彩带,感受线条的美感。学生一手拿红色彩带、一手拿不同色的彩带,随同老师的指挥,相同颜色彩带的上下、左右、回旋舞动,不同颜色彩带的舞动和学生自由舞动,如同吴冠中的画作《春如丝》一般。
线条的美感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听音乐舞动彩带”的游戏,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习兴趣也大增。他们头脑中原本简单的线条变得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而且千变万化。这些线条经过学生思维的加工,很可能就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流畅地运用线条来表达,甚至加入自己的情感。
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孩子的想象是敏感而丰富的,稍纵即逝,所以光会“想”还不够,更要善于表现“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培养他们能把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也就是培养他们把头脑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来触发他们的想象力。
四、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性游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作业摆一摆,展示一番,再由教师加以评议,最多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创意,形式过于呆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大,更别说感受到乐趣了。在评价时,要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以一种成人的、专业的、唯美的眼光来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评价方式以改善课堂接近尾声时沉闷的气氛。
呈现案例1:在进行上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我也会剪小窗花》一课的教学时,当同学们做完各种作品时,教师在课堂上模拟了一个买卖交易的现场,一部分同学叫卖,一部分同学当顾客买东西。
教师模拟了一个美术作品交易市场,一部分同学当卖家推销自己的作品,一部分同学当买家评判作品的好坏。在买卖游戏的过程中,用语言交流,使自评互评在游戏中有趣地进行,远远超过了只是教师批改作业的范围,学生创作热情高,把自己融入现实生活,让美术教学与热爱生活紧密结合,让评价在交流中展开,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呈现案例2:在一年级《能站立的纸折动物》一课的评价阶段,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请几位学生戴上老虎头饰,到各个小组找好朋友,要求找的好朋友的作品一能站立,二是漂亮美观。在音乐声中,将小老虎找的朋友请到教室展示台上,再由“小老虎”说说找的朋友好在哪里,从而找出学生作品的闪光点,最后大家在音乐声中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主人做朋友,学生开心之余也明白了什么样才是好作品。
“找朋友”游戏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教师为学生准备头饰,播放音乐,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氛围,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友谊观念,也引导学生用评价的眼光看待作品,比较事物的好坏,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在游戏情境中让学生介绍和评价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作品,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情感,获得心理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合作性游戏
小学生好胜心强,个人或者小组之间都喜欢一决高下。班主任总是教育学生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在美术课堂也应该渗透给学生这样的观念。在团队合作的游戏中,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很快会转换为互助互爱互勉的精神,各成员把自己和群体视为一体,成功、失败都共同感受,在相互的情感、智慧的交流与协作中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呈现案例1:在《五彩斑斓》一课的创作、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布置了三项不同层次的作业,一是基础性作业:用原色和间色自由搭配,画一块花布;二是挑战性作业:共同合作,把花布做成时装;三是突破性作业:每组派选一位模特为大家展示。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组员们分工合作,用原色间色绘制花布、制作时装、推选模特,教师用红黄蓝橙绿紫各色眼睛作为奖品,在进行创意时装秀时让学生戴上,小模特们走得有模有样,走到讲台前时还不停地摆个POSE,教室里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教师布置的任务层层递进,从个人转向小组,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组员的优势,艺术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搭配颜色、绘制花布,画出服装的设计草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按照设计图进行裁剪,制作服装;表现欲强的学生可以当模特展示小组成品。教室就成了T台,每位同学都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简单的群体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感受到一件时装的出品,要经历复杂的配色、设计、制作以及宣传的过程,只有团队协作,每个人各展其长,才能高效、出色地完成。
呈现案例2:上《撕纸》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撕纸作品。小组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创作的主题:海底世界、森林聚会、美丽的校园、快乐的一天、美丽的小区等。确定了创作主题,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有的撕房子,有的撕树,有的撕人,有的做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完成雏形后,又有一名组员统一贴在背景上,写上主题、作者。教师设置群体性游戏,引导小组发挥协作与分工的优势。首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创作主题,主题的讨论是让组员确定小组奋斗的共同目标。其次由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撕出一部分的形象。在小组目标的驱使下,每个组员都有动力将自己手中的任务完成得最好。教师不需要多说什么,学生本身在游戏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合作精神。
这种群体性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和集体的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任务完成与否直接影响到集体的利益,从而形成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集体意识。
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游戏的形式和特点,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性和直觉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展开想象,自由创作,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热爱美术、乐于学习美术,让学生的艺术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相关文章:
1.论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论文
小学美术游戏教学类型探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