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
读书是反思性的理性活动,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读书又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做读书的手抄报,可以提升青少年对读书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1)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2)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3)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4)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5)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参考图(6)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的资料参考
一、读书名言
1) 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2) 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3) 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4)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5) 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萨迪
6) 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7)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培根
8)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9) 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蔡尚思
10)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二、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三、鲁迅的读书方法
1、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2、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3、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4、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5、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6、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7、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8、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9、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可成一学者。”
10、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2.三年级上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3.小学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
4.三年级书香手抄报图片
5.三年级读书小报手抄报大全
6.快乐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7.三年级语文读书手抄报内容大全
8.三年级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9.小学三年级手抄报大全读书伴我成长
10.关于三年级的手抄报图片
二三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