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3-29 11:31

《千年包公》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包公小时候家风讲起一直到包公对后人的影响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一

最近教育局组织观看了大型反腐文献纪录片《千年包公》,它里面宣扬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我们当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观看《千年包公》的最大感受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不走过场。如果走过场,放松要求,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会出现被苍蝇叮食的裂缝,甚至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我又该怎样落实严字当头,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呢?

首先,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从思想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工作作风转变的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理论的自觉。作风问题,说到底就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政治理想的体现。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从思想入手,从源头抓起,按照教育局的规定学好规定的内容,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其次,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坚定理想。我们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第三,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要树立责服务意识,乐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应该尽自已最大努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严字当头、从严要求,还必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坚守道德底线。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科训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反面的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二

《千年包公》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包公小时候家风讲起一直到包公对后人的影响作用。观看千年包公后,我感受到最深的是清廉,清正廉洁是多少为官者郑重承诺的政治信条,更是多少普通百姓的殷殷期盼。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克己奉公,勤政为民。但也有个别党员教师抵制不住各方面的诱惑,心理防线坍塌,在盲目的攀比中,心态失衡,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操守滑坡,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以满足贪婪的私欲,最终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成都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学文,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原局长袁长占的犯罪轨迹值得我们深思。

包公精神的广泛内涵,历经宋、元、明、清,千年不衰,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包公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人格感召力。包公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老百姓对公平、公道的期待和诉求,也照出了百姓状告无门、冤屈含泪的艰辛。正是社会和百姓的切身需要使包公成为廉洁公明、为民做主的理想人物,千百年来他承载了广大百姓的精神寄托。从古到今,有关包公的戏剧和故事虽有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把包公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包公清正廉明,严于律己

包公吃穿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端砚为朝廷贡品,包拯在端州任职3年却一砚不取。在他离任时,有人偷偷将一块端砚藏进他的船舱,他发现之后却把砚扔到了河里。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公正

包拯秉公断案,从来不留情面,即使是舅舅犯法,也要上刑打板子。他任开封府尹仅一年三个月,就因敢于碰硬,使那些一贯骄横凶蛮的达官贵人惧怯三分,不得不有所收敛。当时的开封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没有钱疏通关节,不用担心,还有阎王和包公做主。

包公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包公性格严厉正直,嫉恶如仇。他一连七次上奏弹劾贪官王逵,终于罢了王逵的官。为弹劾庸碌无能的外戚张尧佐,他不屈不挠上奏,直言批评皇帝“失道败德”,迫使仁宗皇帝免去张尧佐的职位。达官贵人私建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他据理力争,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拆掉。

四是惩恶扬善,司法便民。包公任开封府尹之前,按照惯例,老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走进衙门,必须把状纸写好交给“门牌司”上递,许多百姓因此受到刁难勒索。包拯到任后,下令裁撤“门牌司”,直接打开府衙门,允许百姓直接走上公堂鸣冤告状,方便百姓诉讼。

包公敢作敢为,为民请命

有一年发生旱灾,百姓难以生活,包公立即开仓放粮救济。按照当时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在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时间。所以,包公果断开仓放粮,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包公保护弱者、为民做主、秉公办案、不畏强权、看重结果和实质正义,讲究情理法的统一,亲民便民等司法工作的价值观和举措与当今司法工作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包公司法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当前廉政建设也有着积极意义。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篇三

昨日,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在会议室观看最近热播的纪录片《千年包公》。看完纪录片后,我认为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深处杜绝贪污腐化、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守住自己的节操。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众所周知,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我们在评书、戏曲、小说、影视和一些民间传说里,总是能见到他的身影。在传说中,他的出身很普通。据说他爸爸叫包怀,没什么文化,是个文盲或者半文盲,家里有不少地,自己务农,同时也雇请长工,搁土改时划成分,应该被划成富农。他妈妈姓周,人称周氏。包怀和周氏生了仨儿子,老大包山,老二包海,老三就是包拯。大哥包山和二哥包海比三弟年纪大得多,这俩哥哥都娶媳妇了,包拯才出世。因为害怕包拯长大了分家产,二哥二嫂对他很坏,屡次找机会害他,最好死掉拉倒。而大哥大嫂却很善良,想尽办法维护包拯。所以当包拯长大,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很感激大哥大嫂的恩情,一辈子管大嫂叫“嫂娘”。

这个传说在田连元评书《包公案》、百家公案本《包待制出身源流》以及不同剧种的《包公出身传》中流传甚广,平心而论,是很好的故事。但是传奇故事里的包公,肯定不等于历史上的包公。

历史上的包公,爸爸不叫包怀,叫包令仪,他也不是什么文盲或者半文盲,而是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至少中过举人的文化人。包令仪还做过官,官职是“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上护军、赠刑部侍郎”。这一长串官衔表明,他做过五品官(朝散大夫),职位相当于今天国土资源部的处级干部,负责管理全国的山林湖泊(行尚书虞部员外郎)。他死去的时候,要么由于自身贡献巨大,要么因为儿子包拯做了大官,又得到了“刑部侍郎”这样一个赠衔儿,相当于副部级。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既要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又要淡泊名利,廉洁奉公,还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断开拓进取。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而真正的共产党人更应多一些奉献精神,正如鲁讯先生所赞颂的“孺子牛”精神,吃的是草,而奉献给人民的却是奶汁。古人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况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党人呢!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清清白白做官,兢兢业业干事,永葆共产党员的青春本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小学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