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

发布时间:2017-06-03 15:38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公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你知道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篇1

广大市民朋友们:

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会与各种生命相遇:小猫、小狗、小兔子、小乌龟……这些小动物是我们的伙伴、朋友,甚至家人。每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知道怎么善意关爱自己的伙伴。

但是,我们无不痛心地发现仍有人不负责任地抛弃他们的宠物,城市里的流浪动物日见增多。这些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它们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它们经常要面对酷暑、严寒和饥饿;它们居无定所四处寻找躲藏之处;它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每一刻都有可能惨死在街边;它们甚至还要面对一小部分人为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而做出的种种虐-待和伤害……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得我们身边的这些伙伴的生命凋零。

在此,我们郑重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们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出以下倡议:

1. 尊重生命,尊重动物,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2. 无论自己的宠物年老、体弱、生病还是残疾,都不放弃、不抛弃它们;

3. 保证动物不受饥渴、伤害和疾病威胁;

4. 保证动物有一定的自由,让它们生活无所恐惧,能自由表达天性;

5. 有能力和条件的人,对流浪动物进行有责任感的收养、领养、寄养;

倡议人:xxxx

xx年xx月xx日

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篇2

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共同组成地球生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共同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丰富多彩第二生活将失去光彩;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也将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盗猎分子的残忍和无耻自然让我想起一个藏羚羊的故事:一只母羚羊为救小羚羊,在跨越峡谷时,母-子俩同时起跳,但是弹跳的那一瞬间母亲放慢了速度,几乎只用了和小羚羊相当的力量。母亲在半空中先于小羚羊下降,小羚羊稳稳地踩在母亲的背上,以此作为支点第二次起跳,顺利地跳到峡谷的对面,而它的母亲却无力第二次起跳,落入深谷摔死了。这一幕感动了盗猎者,他跪倒在地,含着泪将罪恶的枪扔到山谷里。故事的作者评价说:那一降是母爱的升华,是母爱的至高境界,感天动地;那一跪是良心的觉醒,更是对母爱的至诚敬仰。一个是爱的牺牲,一个是爱的觉醒。

一个猎人四处漂泊,靠打猎为生。一次,他看见一只藏羚羊,一只很肥的藏羚羊,他悄悄地将枪对准了羊。羊无路可逃,竟跪在了猎人的面前,两汪泪水从眼中流下,猎人有了一刻迟疑,但仍扣下了扳机……当他剖开羊的尸体时,赫然发现,在羊的肚子里已有一只已成形的小羊……猎人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从此,他放下了猎-枪,成为了世界保护珍稀动物小组的一员。让我们伸出双手,保护身边的动物,共建美好的家园!"……

为此,我们倡议: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加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

勇敢举报一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行为!

让我们郑重承诺:

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保护野生珍稀动物!

倡议人:xxxx

xx年xx月xx日

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篇3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杀害的,我们应该竭力保护它们,何况现在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了。

世界上有许多野生动物都濒临着灭绝的危险,这又是谁的错呢?人类,是人类!假如人类不去乱砍伐树木,动物们就不会“无家可归”;假如人类不对大自然下“狠手”,动物们也不会这么快消失的……人类吃野生动物,得了许多疾病;人类使一种动物灭绝,导致多种动物灭绝,人类也就受到印象。总之,肇事者是人类,最后的受害者也是人类。

在南京大屠杀中,许多被保护的羚羊惨遭厄运;现在东北虎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够,人类破坏了它们的家园;大熊猫是人类皆知的动物,虽然它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有谁能预测它们还能活多久呢?……种种“案件”表明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动物们是保护地球的一根根链条,就算它们不是珍稀动物、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都有责任去保护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它们是支撑地球生命的铁环,如果这根铁环中少了一种动物,那链条随时可能断裂,人类也就随时会灭亡。到了那时,就算你再怎么有钱,再怎么有权,也挽回不了你的生命呀!小沈阳说的对:“钱乃身外之物”,你用你的钱财去吃野生动物的原因就是让别人知道你是大富翁。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吃野生动物不仅对自己无利、对别人有害,国家还严刑惩罚呢!真是害人又害己呀!

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动物吧!它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同我们是姐妹,也是世界的一份子,还是我们的好朋友呢!你忍心杀害我们的好朋友吗?

倡议人:xxxx

xx年xx月xx日

保护珍稀动植物倡议书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