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发布时间:2017-06-02 10:18

由于贫困生的困难,主要是经济贫困,因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认真分析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明显加大。由于贫困生的困难,主要是经济贫困,因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认真分析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救助,从而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概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育多元化格局也已经形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不同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都有着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育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发现,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要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并不断地完善心理咨询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一)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贫困大学生要为学费、生活费担忧,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身体担心,害怕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正是这些原因使贫困生的精神压力过大,形成紧张、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能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还经常会伴有:厌恶、痛苦、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是来自于偏远的贫困地区,他们尝试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他们毕业后又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就业难的问题使他们感到痛苦。

(二)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怯、惭愧,甚至是心灰意冷的情绪。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这也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一般来说,自卑感比较强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容易低估自己,自我认识不到位,形成了一种消极评价。此外,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三)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始终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大学生常常因家境贫穷而自卑,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贫困大学生渴望人际交往,并且能在校园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但是贫困学生省吃俭用,经常会产生失落感,使他们不敢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贫困大学生们羞于交际,将自己包裹起来,给今后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四)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个学校始终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给贫困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将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很多贫困生在心理上先天不足,社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起来。进入大学后,衡量学生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学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人才,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未来的发展。贫困大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助学体制,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

学校应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会同有关行政部门,研究和制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体制。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特别困难生活补助、勤工助学基金、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助困政策体系。事实证明,国家助学贷款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诚信的意识。此外,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且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利桥梁,对贫困大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资金资助的同时,也要加强能力资助,提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训练,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

首先,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还可以定期的邀请一些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从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其次,大力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以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通过有效的宣传,促使贫困大学生能充分的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提高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能力。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经常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欢迎贫困大学生参加,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广泛的培养兴趣和爱好。通过开展活动,使贫困大学生们减少自卑心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结束语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高校必须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发挥出校园建设特色。利用起社会资源,将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邢佰英.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N].中国青年报,2006-07-17.

[2]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学校应采取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措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要占到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占5%-10%。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会更困难一些。就读大学前,贫困生就普遍存在着学习条件较差等客观情况;入学后,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因而一些贫困生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存在着“为什么他有我没有,他能享受我不能享受”等攀比心理。或者是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表现为敌对态度、强迫症状和冲动行为。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

2.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也较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在大学校园里,知识分子群体中老师与同学中的多数人对贫困生充满了关爱并真情相助,但在当今讲究经济效益,推崇事物功利价值,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常常倍受歧视,受奚落、受嘲笑。

3.学习、就业的竞争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目前,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这些无疑给本来就要兼顾打工和学习的高校贫困生雪上加霜。对于贫困生来说,将来的一份好职业是无比重要的,他们懂得家中父母付出的极大努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成才意识。然而,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持久紧张,不注意用脑卫生,用脑过度,注意力下降,以至于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由此,极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二、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是单一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1.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相关。一项调查证实,农民子女在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比例上相对于其他阶层子女而言明显偏低。虽然有少数高校利用政府或企业的支持建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但受益面毕竟很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为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为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但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关键是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从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贫困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因此高校不仅应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提高。

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