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案例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1:11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案例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案例的论文篇一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案例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本文就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案例的方式作一论述。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强健的身体,还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性。

现将本班学生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具体案例

我班学生李某,男,高一入校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爱好广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深的同学喜爱。担任我班副班长,主管学习和纪律,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可是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时,他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整天趴在课桌上,无心学习,交流几次,不明原因,只说最近身体不舒服,与其家长交流,也说最近可能身体出了问题。我也没有太在意。没几天,李某一大早着急到我办公室说耳朵很疼,这几天突然听不到了。这是一个学音乐的孩子,耳朵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急忙送往医院,医生说是有感冒引起,并非大问题,休息一周后就应该没事。而且也没有李某说的那么严重。只有一点发炎,不至于听不着。休息两周后,李某来到班里,还是无精打采,很快进行了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也只能鼓励他,尽快养好身体,下学期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然而、放假后的某一天,李某的妈妈打来电话,还带着哭腔。说是李某离家出走两天了,一点音信都没有。看看其他同学能否联系上。怎么会呢?马上快过年了,其他同学也都无法联系上。最后发动了全班同学寻找,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但李某什么也不说,只是说想透透气、答应过两天就回家。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不停地在网上与他交流,他始终不回答原因。三天后、一脸憔悴的李某说想和我谈谈。这时已经是年二十八了。他穿得很单薄、一脸沧桑,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我将他带到家里,沉默、而后流着眼泪告诉我说:“实在是受不了了”“烦透了”之类的话,听着他的话我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吗?如此大的变化,我不知该如何面对。虽然从教十余年,也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如此复杂的心理变化,我还是头次遇到。但他既然能来我这,我就一定要搞清原因。沉默之后,他抬起头说道:“老师,我实在很痛苦,自从得病后,我觉得在专业学习方面力不从心。我很热爱专业。但是,我看我是毁了。”我说明我的观点“医生说只要休息,应该恢复了。没有严重到如此程度。”“但是我就是不舒服,从小父母严格要求,我知道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我做不到更好,父母也经常埋怨我。见到他们就讨厌。我觉得就是耳朵不好,就是没有以前有感觉了,我该怎么办?”“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我不想见同学,同学们也都用异样眼光看我,我不想上了。我要烦死了。”是呀,他是心理出了问题,我要慎重对待。

二、案例分析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责、逆反、忧郁、疑虑的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心理。我认为导致李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使然。青春期心理危机。青春期心理危机是指发生于14-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脾气暴躁,不合群,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畏难心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情感脆弱;自卑烦恼,多思多虑;难以自控;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

(三)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青少年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等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

(一)提前预防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作出有预见性地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二)保持冷静

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

(三)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巨大的。

(五)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六)引发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当学生内心有积愤时,我们要引导其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七)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更本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八)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老师只凭自己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经过分析,我打算先让李某安静一会。我打电话通知了其父母见面,当父母见到李某后,并未如李某想的大打出手,母亲抱住孩子哭了,父亲也关切看着他。我把我的分析建议告诉李某的父母,希望我们多方努力,而今李某在共同的关爱中,回复了阳光性格,与同学们相处的融洽,又成为我班的好班长。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从点滴抓起,重在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耐心与匠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教师在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意识的同时,应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掌握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案例的论文

有关心理案例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