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
《十八岁去远行》,看着就知道是很奇妙的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仅供参考!
《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篇一
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出门远行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儿,第一次深入接触这个社会的兴奋而复杂的心情,或者是受到了什么刻骨铭心的震撼。看完全文后我才发现什么也不是,但是的确让我刻骨铭心,我原来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小说一开篇,就如同一个梦的开始。突如其来,一个梦境、一个随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开始了。似乎都没怎么准备好,路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脚下延伸。
远行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条便是“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作者写道:“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弧度。”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啊。“我”似乎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终年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每次接近山顶,巨石都会因为他的体力不支而重新回到山脚。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这仿佛是这个梦里对现实最忠实的折射。
然后那辆汽车就出现了,像任何梦一样,总有些东西会莫名其妙地闯进来。同时进入视线的还有那个把头塞在车头里屁股上长着晚霞的司机。从此,更加梦呓般的情节和古怪的行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那司机先是粗暴地对那少年说滚开,即使他抽了他的烟。可少年据理力争上了车后,他的态度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先是一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的看着他,再是热心地请他吃苹果。他们竟然成为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当汽车抛锚的时候,修不好车的司机在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而且认认真真一节不落。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后来有人来抢苹果,任少年怎么叫喊司机都好像听不见,还在悠哉游哉的散步。少年的鼻子被打得挂在了脸上,司机只会在远处哈哈大笑。最后,司机抱着少年的背包上了最后一辆拖拉机,还是哈哈大笑,最后扬长而去,消失在山坡尽头。
这样的结局实在太荒谬了。如果说前面都是作者设下的谜团或悬念的话,最后总会把真相和盘托出吧。可是我们失望了,结局里除了恐怖的笑声没有别的,或许它还称不上是个结局,只是一个梦的尾声,彻头彻尾充满着谜团和悬念。即使醒来,也无法将它们一一解开。且这样的无谓的探索也只会是徒劳。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种答案。
离奇和诡异的情节把一切都置身于了一个异样且独立的空间,然而它还是有一定逻辑和条理的──少年最后终于还是找到了旅店,也是他的精神家园──那辆破烂而疲惫的汽车。他会觉得它的心还是暖和的,也就意味着少年的心也还是暖和的,没有因为遭遇了暴力和抛弃而自暴自弃。我们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安慰──不是一切都变得荒诞了,变得令人失望了。
余华自己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看似玄奥的话语,其实并不难理解:他认为现实中的真实并不真实,他所提倡的真实是现实中的我们认为的荒诞。他是用表面的荒诞来写表面的真实,好让我们看清真正的真实。这样匠心独运的手法,清晰思辨的哲学突破,让我佩服万分。
连莫言也望尘莫及地说:“牙医的生涯培养和发展了他的这种天性,促使他像拔牙一样把客观事物中包涵的确定性意义全部拔除了。于是,在他营造的文学口腔里,剩下的只有血肉模糊的牙床,向人们昭示着牙齿们曾经存在过的幻影。”
人们都说自己感受到了一种由悖谬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这突然让我害怕起来,我觉得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好像就这样崩塌了,被解构了,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不需要任何解释。仿佛另一个空间的大门刚刚在我的脑子里洞开,那是一种由奇异的,如梦的,却又不完全把客观世界打乱的想像力构成的,让人琢磨不透的空间。然而,令我惊喜的是,原本小说的开头放到了最后──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这样满怀憧憬的青春之旅遇到丑恶的荒诞世事时产生的天壤之别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无疑给这篇仿梦小说提供了更强的审美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篇二
似乎每个青少年都渴望在外闯荡一番,离开家,再也不需要父母的庇佑,在外面的世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直以来,我也是如此渴望。然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让我明白:闯荡,并不简单。
文章叙述了一个青年出门远行的故事。起先青年面对一切都很轻松。甚至青年耍点小聪明用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但是后来汽车抛锚,一些人抢走车上苹果并打伤青年,而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拿走青年的行李离去使青年成为唯一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抛锚的车前……
未来的道路,确实艰难坎坷。但是,并不应该就此对未来产生畏惧。人生的旅途中,挫折难以避免。它是苦水,也是良药。相信故事中的青年绝不会停止脚步,他将继续踏上征程,无畏荆棘。
漫漫人生路,需要经历许多。不但经历喜悦,也经历挫败。通过挫折,我们不断垒高自己,完善自身,思想逐渐转向成熟。我们不该只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在爱的雨露的浇灌下长大,遇点微风细雨就夭折,然后哭着闹着跑回家。我们总得明白未来的道路不单是平坦,坎坷与荆棘也常与我们作伴。人生因为曲折更加多姿,生命因为厚重愈加饱满。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的自我介绍。素面朝天的她,留着利落的短发,系着围巾,清秀安静,宛若圣洁的莲花。外表清秀安静,内心却似火柴燃烧。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抽丝剥茧,追寻真相,以浩然正气守护了社会最后的尊严。
柴静曾一路轻松过。在去央视工作之前,柴静可谓一帆风顺,似乎什么都难不倒她。就像故事中的青年觉得一切都很轻松。
柴静曾一再迷惘过,到央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录像时只知道盯着本子上的问题往下看,紧张万分。她遇到了人生中的挫折,车子抛锚,理想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柴静更不曾放弃过。为了做好节目,她从蹲马步开始练基本功,在人们谈到“非典”无不色变时,她却执着地想去前线做采访。凭借坚守与执着,收获了事业中丰硕的果实。或许故事中的青年亦是在此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天。
趁着年轻,赶快出门远行去吧,别怕风吹雨打与摔跤,人生的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篇三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因此“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终于,“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但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己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己无关”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对自己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直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么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十八岁去远行》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