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的人物事迹

发布时间:2016-11-04 18:00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战场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人物事迹1

乌力吉老人,1932年出生在吉林省通榆县新爱力乡,蒙古族。1950年9月参军,10月从吉林省经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抵达朝鲜后,乌力吉跟随大部队徒步行走10多天到达朝鲜元山市,后被分到27军81师241团二营四连,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当时担任连指导员的通讯兵。

俗话说,“连长的嘴,通讯兵的腿”,那时候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传达上级命令只能靠通讯兵口头传达,常常为了一个命令,乌力吉要跑上一天。刚到朝鲜战场的5月,部队赶上第四次战役。当时美军空中优势很强,经常十几架飞机一起出动进行空中扫射。志愿军不得不改变战略,白天隐蔽起来,只有晚上才出发一直向南行进。中间经过多个美军封锁线时,由于美军装备精良,火力也很猛,志愿军只能依靠敌人换炮弹的那十几分钟的空隙拼命冲出封锁线。乌力吉所在的部队伤亡惨重,一个排一个排的战士都相继牺牲了,到最后原来2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多人。乌力吉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事情是,在一次狙击战中,连长看到前方情况不妙,迅速让全连战士卧倒。由于一路太累了,年轻的乌力吉在卧倒的10多分钟里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有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他迅速滚到一边,发现旁边还有个战士卧倒,就想有个伴也挺好的。过了好一会儿,部队要前进了,乌力吉推推身边的战士发现他没有任何反应。乌力吉用手一摸,感到手上黏糊糊的,仔细一看那个人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脑浆子都被炸了出来,这让年轻的乌力吉感到战争的恐惧。

1951年夏天,在行进途中,乌力吉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攻打南朝鲜李承晚的王牌部队白虎团,当时他们部队也被叫做“穿心连”,主要负责重要狙击任务。部队直接截获了白虎团的后勤部队,当时共缴获敌人运送食物等物资汽车20多辆,俘虏300多人。美军为了不让志愿军获得这批物资,又派来飞机对汽车进行轰炸,但这时志愿军已将物资分发得所剩无几。乌力吉和战士们还没从战争的喜悦中走出来,第二天就接到上级命令进行转移,当他们行军到松勿里时,与美军骑军一师交火,这就是松亭江狙击战。但是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乌力吉所在的部队被命令留下战斗,战斗整整打了一天一夜。当大部队撤离400公里时,部队接到命令撤离,几百人的部队最终只剩下了80多人。

1951年6月的一天,连长让乌力吉平均每一个小时传达一次命令,让反坦克小组不能放过一辆坦克。当时每个反坦克小组有3人,由于缺少运输工具,战士们用扁担挑无坐力炮和炮弹,每组只配发7颗炮弹,多了也拿不动。正当乌力吉第四次传达命令时,看到美军十几架飞机并排飞来进行扫射。乌力吉急中生智迎着飞机飞来的方向跑去。这时飞机扔下来一颗凝固燃烧弹,这种炮弹可以让周围100米内的空气瞬间凝固,人无法呼吸。乌力吉立即用随身携带的雨布将自己紧紧裹上,看到身上着火以后,乌力吉迅速将雨布扔掉,往河里跑,敌机在河面上空进行扫射,看到河面没有任何动静才飞走。等到乌力吉第五次传达命令时,飞机又过来了,扔下一颗炸弹,炸开一个20平方米见方的大深坑。飞溅起的土块正好砸到他的腰上,当时他疼得晕倒了。等他醒来时,还是感到自己腰疼得要命。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但是都失败了,最后慢慢感觉好点了,就立即往反坦克小组方向跑去传达命令。正当乌力吉来到反坦克小组前时,几辆美军坦克沿着盘山路驶来,下面就是波涛滚滚的松亭江,狭窄的盘山路只能容纳一辆坦克经过。看到这种情况,小组长命令向坦克开炮,当时使用的是无坐力炮,炮的后面10米范围不能站人,否则很容易被炮发出的火光灼伤。当时只发射了一发炮弹就击中敌人的坦克,随后又连发射两发炮弹,彻底将敌人坦克报废。被炸毁的坦克横在路中间,其他几辆坦克见路被堵住,随后撤退走了。组长被授予英雄称号,炮手被授予一级模范称号,炮填手立了一等功,乌力吉由于及时传达命令被授予三等功。乌力吉老人还回忆,美军常利用飞机喊话说:“中共官兵,你们今天吃饭了吗?”“你们是中国人,用的是苏联的武器,死在朝鲜战场,你们的爹娘想你们呀!”其中还有哭声。“你们将来不死,回去谁管你们呢?”美军想用这类话煽动民心。

1951年9月,乌力吉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去守卫肖亚山。不久后又回到元山市守卫,元山是港口城市,志愿军害怕美国海军陆战队从此上岸,故加强防守,当时主要是在元山挖坑道,在山里开山凿出宿舍、食堂等设施,一旦失守可以转移到山里进行战斗。

直到1952年,乌力吉回国,当时回到上海,担任八师241团团主任的警卫员,后又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汽车学校学习。1953年,乌力吉再次从吉林进入朝鲜战场,这次的身份是103师二中队高射炮牵引司机,部队番号是381部队。1953年美军签署停战协议后,一直到1956年期间在朝鲜战场进行备战,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没有参加过一场战役。当时朝鲜战场条件非常艰苦,由于运输跟不上,吃饭经常对付,吃得最多的就是高粱米,白面更是想也别想。有时候遇到缴获的敌军物资是饼干,那接下来的几天吃的都是饼干。甚至还吃过喂马的黄豆和大麦。没有夏装就把冬装里的棉花取出接着穿。在行军中也没有固定住所,为了不惊扰朝鲜老百姓,战士们就自己在山上挖一个一人多长的地洞,这样也不怕美军飞机的轰炸。在朝鲜战场的两年多时间里,乌力吉没有盖过一床被子,冬天也只有棉大衣可以盖。1956年回国以后,乌力吉被分配到吉林省。1961年7月,他的母亲去世,为了回家乡吉林省通榆县照顾老父亲,乌力吉选择一次性退职回家务农。后来由于老伴的亲属都来到新巴尔虎右旗工作,乌力吉一家也投奔他们到新右旗当牧民。2004年,乌力吉来到市光荣院。

人物事迹2

敖林杰老人,1930年出生在莫旗一个叫做乌力莫丁的地方。1947年参军进入王海山警卫团,当时王海山是团长。1948年后,敖林杰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锦州战役,长城外围、黑山狙击战,大虎山、把拉门、彰武县战斗。1952年作为志愿军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骑兵赶赴朝鲜战场。当时所在的部队叫做骑兵第一师。当时考虑到骑兵的速度快,上级从内蒙古抽掉力量组成骑兵团开赴朝鲜战场。由于当时美军的空中优势非常明显,骑兵的目标太大,经常会遇到空军扫射,伤亡惨重。

据敖林杰老人回忆,有一次骑兵团的战士们在河边饮马,这时美军飞来10多架飞机进行扫射,很多战士和马匹牺牲,队伍也被冲散,死伤很多人。老人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战役是1952年的一天,骑兵团行至一个山坳处,发现前方有敌军在扎营休息,连长下令进攻。由于距离比较远,敌军也看到了志愿军,他们来不及穿戴整齐,慌乱跑到山上的制高点向志愿军开火,志愿军死伤很多。离敖林杰最近的一位战士突然小腹中弹,血流如注,当时也没有毛巾,情急之下,敖林杰把自己的拳头伸进伤口帮助他止血,血顺着胳膊流了下来,最后那个战士还是停止了呼吸。战斗结束后,下达命令的连长被上级处分。骑兵只能白天隐蔽起来,夜晚出来作战。不久美军发现这一规律,就在夜晚使用照明弹,由于骑兵损失惨重,上级不得不考虑取消使用骑兵战斗。

1952年5月,当时运输力很弱,中央作出决定可以让部分骑兵回国,一部分骑兵留下来专门驯马,为朝鲜战场提供运输力。敖林杰留在朝鲜新义洲专门训练马匹。当时从外蒙古进了两千多匹马,马的性子都很烈,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战士们就将马拴在茂密的森林里,到了晚上就在森林里驯马。敖林杰老人的锁骨至今还一高一低,就是当时驯马时被马扔下来摔伤的。

在朝鲜战场呆了不久,1952年年末敖林杰老人回国,当时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萨拉齐部队。1957年复员转业,先后到莫旗杜拉尔嘎查、阿荣旗德力其尔乡务农放牧。2010年3月,阿荣旗民政局将敖林杰老人送到市光荣院。

人物事迹3

王凯斌老人今年84岁,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专区景县,1944年年末被日本人抓劳工抓到齐齐哈尔市挖洞、种水稻。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王凯斌参加了东北军抗日联军。王凯斌老人为了革命出生入死,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大型解放战役。1950年10月19日,王凯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十五兵团警卫团五连担任排长,负责彭德怀元帅的警卫工作。当时总指挥司令部设在朝鲜大榆洞。

由于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凭借其空军优势,大肆搞空袭行动,出于安全考虑,司令部设立在隐蔽的山坳旁。“记得有一次,美军的一架飞机被击中,慌乱之中飞行员跳伞,正好落在志愿军司令部附近,我和战友将其抓获。飞行员一边说英文,一边做喝水的动作。”王凯斌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应该从1950年持续到1958年,前3年是打仗,后5年是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修桥修路。那时候,志愿军过得很苦,经常吃炒面和炒过的苞米粒充饥,住不上房子,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山洞里。”

抗美援朝初期,美军经常搞空中轰炸战术,经常几架战斗机并排飞过,一起扔燃烧弹或者炸弹。那时朝鲜的民居都是茅草屋,遇到燃烧弹瞬间就会被烧毁,志愿军和老百姓都不在房子里住,都到山上隐蔽的山洞里住,天冷时不少人都被冻伤。王凯斌老人回忆说,当时美军的飞机很霸道,志愿军一开始没有飞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美军的飞机肆无忌惮的横冲直闯束手无策。那时美军几架战斗机成一组进行轮番轰炸,通常是一组战斗机的子弹和炸弹打光以后,另一组加满油,弹药上足的战斗机又飞来接班,几个钟头都会不停息。美军的飞机飞得很低,最低的贴着树梢飞,只要看到可疑目标就一阵狂轰乱炸,为此丧命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老百姓很多。由于美军在战争初期的优势,他们迅速占领了朝鲜战场上五分之二的土地。有一次,王凯斌带着战士正在执行警卫任务,突然一架美军飞机低空飞过来,飞机上的子弹开始扫射,一颗子弹贴着王凯斌的额头打在了地上,庆幸的是子弹只是把他的额头擦破点皮。

直到1951年4月,这种局面才有所好转,志愿军有了战斗机和几万门八五炮、八七炮、苏联高射炮等武器来对付美军的战斗机。志愿军用高射炮打美军战斗机最好的成绩一天能打下70多架,从1951年4月到1953年初,志愿军打下了一万多架美军战斗机,到最后美军战斗机一看到地面上的志愿军高射炮就吓得掉头跑,没有了往日的嚣张。由于王凯斌只负责首长的警卫工作,他几乎没有机会在前线打仗。在王凯斌老人的记忆里,他所经历过的最辛苦的一场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当时,志愿军退到上甘岭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坚守阵地。美军展开了攻坚战,而且美军都穿着防弹衣,机枪手只能打敌人头部和腿部。志愿军经常是很多车辆一起运输军需,当时由于美军飞机的轰炸,志愿军军需跟不上。美军战斗机在空中看到大规模的志愿军车队,就开始疯狂轰炸,志愿军损失惨重。后来志愿军就开始单独运输,以减小目标。当时,志愿军对待战俘非常友好,经常对战俘进行教育,在一些时候按照国际惯例还会和美军交换战俘。

1953年1月,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附近,王凯斌带着战士路过一个村落时,突然美军战斗机扔下了燃烧弹,击中了几处民房,王凯斌听到一所正在燃烧的民房里传来了小孩的哭声,他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就钻了进去,屋子里面都是浓烟,王凯斌看到地上有一个4岁大的孩子在哭,他一拽孩子的胳膊没拽动孩子,他哭得更大声了,王凯斌判断可能是有东西砸到了孩子,就用手费力地摸索,终于发现是两根房梁上掉下来的木头压住了孩子的腿。王凯斌将木头挪走将孩子救了出来。这件事情让王凯斌获得金日成国家奖章记三等功勋章。王凯斌老人回忆说,朝鲜停战协议原定于1953年7月25日签订。结果当时李承晚出面阻挠,到了26日晚,那天是一个阴天,天空中飘着小雨,志愿军一晚上消灭了李承晚6万军队,同时还擒获了李承晚的亲信团团长,李承晚被迫妥协。终于7月27日这一天,在朝鲜板门店,中朝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方面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正式停战。

1956年11月,王凯斌从朝鲜回到北京工作。到了1958年,王凯斌响应国家号召,转业来到北大荒,在黑龙江建设兵团856农场担任队长,1960年又被调到阿荣旗格尼河农场任队长,1975年又被调到了免渡河农场任副场长,现在退休居住在海拉尔。

朝鲜战场上的人物事迹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