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思维课堂

发布时间:2016-11-04 17:39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初中科学思维课堂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课堂教学的反思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为装备学生的知识,主要是 发展 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当代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使创新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初中阶段 科学 教学必须注重培养这一能力.本人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科学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 创新 教育 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 经济 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接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师们肩负的光荣 历史 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识记逐步理解识记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三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 自然 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 研究 的课题.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锲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育的 理论 依据

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乃是通过发现和 应用 事物的 规律 ,预测推测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规律,或设计制作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它是斯腾博格思维三元理论的一个层面。而托伦斯和萨弗特所创立的孵化模型是针对教育创新思维的一个总体设计,包容了能提高创新思维的理性认知加工过程和包含“洞察,直觉,启示”时间在内的“超理性”加工过程。托伦斯和萨弗特把创新过程描述为一种收集信息或解决 方法 的方法:“一个人要创造性的 学习 ,他首先必须知识在解决难题中的空白处。然后,他必须收集有关缺失部分或难点所在的信息,努力鉴别知识中的难点或空白出。。接着,他要收寻解决方法,作种种猜测或接近目标,提出多种假设,设想各种可能性并预测。随后是检验,修正,再检验和完善假设或其他的创造性成果。而后是解决疑难这一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反复琢磨,拼接起零碎的思维——孵化。最后是结果的交流。”

他们这一模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经验,这些经验回激励学生去找出 问题 或知识的空白,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它们,并花时间去孵化它们。

三、创新教育面临的困难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是一种“应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道德、性情和智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这方面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对 社会 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智能分为实能和潜能两部分,传统的教育在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忽略的是潜能(创造力、学能)。过去表面上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淡化了知识的实用。应试教育“试”出来的学生是这部分的记忆较强的人,而对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实际动手能力和动手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 分析 、综合、评价等能力则相对较差。因此,就 目前 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点困难与挑战。

1、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的课堂模式虽然花样繁多,却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按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框架进行辅助表演的模式。说到底,学生还是处于从属地位。现在教育虽然强调新的教学理念,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为完成教学任务,从头到尾满堂灌,强调确切性,乐于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过早下结论,限制了学生对其他答案的寻求,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只能在教师的有限范围内活动,弱化了学生创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创新的心境。

2、过分强调电化教学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的确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很浓,但实际上,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思路,这样一来,在课题教学是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

3、过分强调 考试 分数的功能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家长,社会对一个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些教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溶入一定的创新性,然而,只是一次考试分数不太理想,他所背负的压力却是无法估量的,有来自学生的,家长的,学校的。其实,考试只是评估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然而“应试教育”则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目的。使“指挥棒”指向考试分数,导致师生共同片面追求高分数,忽视真实能力水平。殊不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三刻并不能完全体现成效,如果教师在这时候不能持之以恒,重新把教学回归到以往的形式,那他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学生的创新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施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的课堂氛围,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比如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介绍自己,我也不例外。我会实事求是的介绍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欢乐与理想,进而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故事,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采用丰富的导入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新颖、直观、奇特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由妙制的演示导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鸡蛋放入水中要下沉,这是学生常见的现象,可是当教师把鸡蛋放入浓盐水的玻璃水槽中时,鸡蛋竟浮在水面上,这时再往水槽中加一些清水,鸡蛋又会下沉;然后再加一些浓盐水并轻轻搅拌,如果浓度合适的话,鸡蛋就会停留在盐水中间。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由此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就比较好。再如学习大气压时,表演“纸片托水”、“小瓶吞蛋”、等实验;在学习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在学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时,表演“牛奶变汽水”、“清水变豆浆”等实验;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集中。例如在讲浮力一课时,可引入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测皇冠是否为纯金的故事等。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除了讲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该现象之外,穿插“克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在讲放射线时,穿插“居里夫人对放射线现象的研究”的故事等。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3)由生活现象导入

生活现象丰富多彩,是导入新课的好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观察和实验时,可从“在一天之内,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基本不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早晚的太阳比较大,而中午的太阳比较小呢?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来引入。在讲物态变化时,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冬天,窗玻璃上为什么会出现水?而且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抽油烟机上为什么沾满了液态的油?”、“夏天,狗为什么会伸长舌头?”、“用久了的日光灯和灯泡的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现象引入比较好。

3、设计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别致,层层递进,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讲压强的 计算 时,当计算好一个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人在其他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强吗?”马上会有学生举手说:“我想知道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人躺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教师再问:“这两种情况下,受力面积怎么确定?哪种情况下的压强大?”学生很容易答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接着,教师在继续发问;“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大?”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跳芭蕾舞演员那样人的脚尖触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有的说,运动员穿钉鞋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大。还有的说,气功师表演的“一指婵”对地面的压强大。紧接着,教师在问:“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小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人趴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小。有的说,身体下面垫上一块大木板,对地面的压强更小了。再让学生思考:当年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有许多人陷入雪坑和泥潭而献出了生命,你能替红军战士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而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后发言。这一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各个小组讨论热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确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危险的地方爬着前进。

方案二:像滑雪运动员那样脚下绑上木板,手拿雪杖滑着前进。

方案三:身上套上充足气的车胎,像带游泳圈那样。一旦下半身陷进去,上身由于车胎的存在而减小了压强使上身不会陷进去,可以让别人用绳子拉出来。

同学们的方案太好了,连老师也为他们拍案叫好。

4、加强班级的群体合作,开拓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 教育 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与竞争应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科的尖子,利用他们来互教互学,常能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解答,敢于反驳和争辩,就能进一步辨析一些容易忽视的 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加强记忆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围绕教学 内容 ,精心设计任务,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学习 ,学会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小组活动是群体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可由以下操作组成。

① 有教师提出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提供大家讨论。

② 个人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查询的结果。

③ 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

④ 由成员作 总结 性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义分别进行归纳整理,以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火灾时应采取哪些自救的 方法 时,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方法一:将被子、床单或衣服打湿,披在身上,迅速逃离火场。

方法二:用湿毛巾捂着口鼻,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

方法三:逃离火场时应尽量将身子(特别是头部)靠近地面,可防止被烟熏倒或缺氧窒息。

方法四:如果火势蔓延,将安全通道封着,这是应待在房间里,同时将门窗关紧,想办法从靠近外侧的窗口逃离。从较高的窗口逃出时,不能直接跳下来,利用绳子或将床单等物撕条接成绳子,顺着绳子滑下来。

方法五:如果窗口安装了防盗窗,这时,一方面利用工具撬窗一方面呼喊求救。

……

在群体合作活动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提示者,活动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研究 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施展各自的才能,把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加以用,进一步提高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的家庭作业,强化创新思维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业要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打破思维定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把学生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学完水资源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你的家庭准备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交流时,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做法,我觉得既有创意,又很实用。

① 用掏米、洗菜的水浇花。

② 将洗脸、洗衣服的水盛放在桶内,用来拖地或冲洗马桶。

③ 洗碗时不要用水直接冲洗,将水放入盆内再洗。如果是油碗,先用洗洁净擦过,再用清水洗干净。

④ 用淋浴洗澡,在身上抹香皂或在头发上涂洗发液时,应关上水龙头,搓好后在打开水龙头冲洗,而且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

⑤ 尽量使用节水型马桶,如果马桶的容积太大,可以在马桶的水箱内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以减小马桶水箱的容积。

⑥ 室内地板或家具上落的尘土,可以用吸尘器吸。不一定用水擦洗。

由此可见,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在新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作业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技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该变陈旧的评价方式,肯定创新思维

心 理学 实验证明:“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程度不高。一些成绩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因其勇于创新,毕业后有较大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其墨守成规而无所建树。”因此,改进评价方式是创新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无错原则,即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赶表达,不求标准答案。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除用语言鼓励外,有时只用点头表示肯定,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摸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也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相关文章:

1.初中数学解题方法

2.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

3.初中数学方法有哪些

4.初中数学学习好方法

5.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论文

初中科学思维课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