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12 13:31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合肥政府工作报告篇1

“十三五”是合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合肥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市将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进一步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新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合肥将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奋进“十三五”阔步不止

新征程,新跨越。步入“十三五”,合肥将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棋局中提升能级、凸显地位,在安徽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中勇挑重担、示范引领,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提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明确奋斗目标

经济增速力争“两位数”

经济总量实现位次前移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经济增速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并力争前移;到2020年,经济总量冲刺10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2万元。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率超过75%,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加快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并轨,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全面消除贫困人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张。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城市品牌形象唱响中国、走向世界。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平安合肥、法治合肥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实现“五大突破”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培育转型升级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构筑经济发展新格局。城区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的核心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开发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工程,力争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落实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建成全国最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

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厚植生态文明新优势。继续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实施全市域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园”综合整治,实现巢湖和入湖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高水平建设“四港三区一中心”等重大开放平台,全面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京津冀、珠三角,推动合肥上海双城合作,强化与武汉、长沙、南昌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互联互通互认。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全力推动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

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新福祉。加快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健康、住房保障等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打响合肥文化品牌。

奋力前行的20xx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xx年是我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增长10%。

着力推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加大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税减费力度

加大企业帮扶。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等专项行动,加大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税减费力度,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

稳定房地产市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完善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万套以上,推进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加强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转贷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三水厂迁建、七水厂二期和巢湖三水厂建设,实施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加快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大力发展CNG常规站等新型工业用户,进一步增强供气保障和储气调峰能力。

着力推进转型升级:

申报建设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

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通富芯片封装、射频芯片研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江淮电动轻卡、中航新能源汽车、国轩动力电池等项目试产投产。加快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和产业集聚,申报建设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惠而浦变频滚筒洗衣机、海尔智能工厂、长安自主轿车二期、合肥欧洲工业设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若干综合效益明显的都市产业园区,筹建全国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

加速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和快递物流、金融支付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围绕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搭建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创新平台,打造一批综合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外包园区。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争创2个国家级、4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1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支持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

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强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和十个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出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完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和尽职免责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支持高校院所设立知识产权转移推广机构。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加快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建设的价格服务体系,放开一批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审批项目。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三项清单”制度,简化优化行政审批项目和流程,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和办理。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确保完成18万户企业“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换照工作。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制度衔接与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对外开放:

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港口

加快建设开放平台。完善合肥港国际航运和通关服务功能,加强与南京港、宁波港等合作,加快引进船代、货代公司,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港口。加密“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积极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建成合肥空港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启动粮食、药品、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指定口岸申报。加快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加大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外向型重大项目招商和建设力度,力争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获批。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等在肥设立各类区域总部,力争全年招商引资3400亿元、利用外资28亿美元。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抓住中德合作契机,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德国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依托中俄“两河流域”和中美绿色环保等合作机制,推动更多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及友城的务实合作。全面推动与上海双城合作,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着力推进都市区建设:

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优化空间布局。四个城区发展以国际化都市区为标杆,突出功能分区,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四大开发区着力打造高端要素的集聚区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实施“优二兴三”。大力推进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城市副中心建设,支持包河、蜀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新站区申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增强承载能力。推进骆岗机场复航及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发展地方通用航空。加快建设商合杭高铁、合安客专,建成庐铜铁路,完成宁西铁路增建工程,争取合肥至南京、合肥至青岛等快速客运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合肥至巢湖至马鞍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合宁、合安、合巢芜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建设2号线、3号线,兴建4号线、5号线,启动新一轮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提升城市品质。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智慧合肥”。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

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加快做强县域经济。继续安排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大建设。支持肥西桃花工业园、长丰双凤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整合各类资金50亿元,支持县(市)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

加快建设美丽乡镇。科学编制美丽乡镇建设规划,完成34个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以环湖十二镇等为重点,优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乡镇,加快打造特色小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推进37个中心村建设和一批自然村环境整治,分层分类打造美丽乡村“基本版”、“标准版”和“升级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建设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

加快实施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十大扶贫到户到人”、“五大到村”、“三无特困农户政府兜底”三大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确保今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市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着力推进生态建设:

积极申报滨湖、三河、庐阳三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强化巢湖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大力开展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清溪净水厂、胡大郢污水处理厂。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成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环巢湖沿岸、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工程造林10.7万亩,实施一般成片造林2.3万亩。积极申报滨湖、三河、庐阳三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50个。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清洁能源普及计划,加快推进“气化合肥”,扩大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加大大气监测力度,建立预警体系,多措并举有效缓解雾霾,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

统筹布局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大病救助和城镇居民医保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完成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区创建。统筹布局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打造环巢湖体育“四季歌”品牌,精心办好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铁人三项、第十一届市运会等重大赛事。

建设平安合肥。启动“七五”普法,深入开展争创社区民防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积极支持军队改革,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着力推进政府建设: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方式

坚持依法行政。健全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法律顾问制度,严格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责任倒查制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

强化执政为民。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程序、减费用、减时限。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效能,完善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运行机制。

恪守清正廉洁。严格落实中央 “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相关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下一页更多关于合肥政府工作报告

合肥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