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发布时间:2016-12-02 02:19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

美国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所学服务与社会、服务于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了一种负担,出现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会学的现象。因此,把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也才能够真正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我认为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的课文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历史上许多事例也充分说明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倾听

语文的学习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获得的。听在这些训练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关资料也表明: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听这一渠道。善于倾听,首先要学会静听。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说:“你想成为一个健谈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静听的人。”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而且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静心地听广播,听新闻,听别人谈话。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情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在一次次的倾听中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第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

4.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表达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达到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适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为班级的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给自己的老师、母亲写感谢信。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表扬与鼓励,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平时老师的教育就会在真实具体的互动交际中,变得可以触摸和亲切起来。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堂上基本的知识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学生的审美观,奠定学生宽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二)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无一不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语文该是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语文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延伸拓展,或者没有将语文融入生活,使其成为枯燥、乏味的满堂灌。

同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因为这时候他们觉得语文离自己很近;当学生被要求调动以前积累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因为他们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教师也不愿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育长期被功利化,让人觉得语文除了为考试升学,别无他用。我认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语文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

是的,生活之于语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如何让二者密切联系呢?我只能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不成熟的一点认识来阐释。

一、联系生活

语文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对生活有所感悟的人,那么他必将能学好语文,另外,教师如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联系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因为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心。宋代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讲课以前紧密联系澳门回归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讲到本文的主题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二、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甚至出现偏差。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往往因其熟视无睹而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转贴

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列举了多种云出现的不同天气现象,我布置了一道题:这一周观察云来猜天气,并写出观察日记。许多同学反映,他们认识了好多云,并且也有几次测出了天气状况。

另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蚂蚁有几条腿?学生兴致很高,有说四条的,有说六条的,有说八条的,十二条的等等,没有统一结论。于是我让大家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带上放大镜;结果他们统一说出了答案。接着我又让他们继续观察下去,写出一篇观察心得,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兴奋异常的。

三、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应该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教师费尽心思,磨破嘴皮子大讲特讲,学生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许这时候就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往往能四两拨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背影》时,学生知道了父亲的形象及其写作的角度。于是在课后,我让一部分学生去反窜角色,由他们去当一天的家长,去照顾父母。结果,这些同学写上周记时都大倒苦水,但同时也懂得了父母亲的艰辛;与此同时,我也让另一部分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洗脚、梳头、刷碗等。许多学生说,他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之后,我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看如何表现亲情,从什么角度去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答案是惊人的一致:以小见大的写法;角度可以是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缕白发、一条皱纹等去写。这样的效果让我惊叹,学生在懂得真情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

经过多年的课改,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联系应自然适度,不可牵强附会,更不可喧宾夺主,以致变成离开教学文本的生活经验交流。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