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_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发布时间:2017-04-06 20:43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下面网要分享给你的是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希望你能喜欢。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篇1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一仗打赢就代表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篇2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 IN 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可以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 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这里,我非常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一定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起,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篇3

坐在电脑前看《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时,我是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的,因为已经预知那段清王朝末期屈辱的历史,知道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知道他们或生或死,或壮烈,或悲凉,或无奈。毕竟,那不是光明的结局和美好的命运,令人心有不甘又于心不忍。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日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岛国跳上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首当其冲的是朝鲜半岛,而当时朝鲜半岛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当日本进攻时清王朝必然会参加战争。可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海上,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邓世昌,伊东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鸿章,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宝岛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我们在中学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以至于现在这些短语、数字和黑白照片还在记忆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浑浑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地背诵出来,在想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就更加知道日本的无耻了。然而,这些不是立体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百多年后的普通人来说,它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短语、数字、黑白照片。没有感同身受过,我们永远不能体会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无可奈何!只剩下一声长叹。

经过这场战争,两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日本征服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师,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清王朝却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更深,国家屈辱,人民更苦。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影像的方式来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曾经的同学现在兵戎相见,战争中就是如此。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清王朝腐败的程度。其实清王朝在一开始是支持海军建设的,这毕竟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但是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差距,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弹,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拿来用作寿辰经费,这边将士十分着急,那边慈禧十分悠然自得,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呀!反观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则,天皇甚至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毅然捐给国家,日本的海军力量迅速增强。也许在这就注定了那场战争的成败。任凭海军将领如何优秀,都无法拯救这个堕落的王朝。

看着电影一开始时福州船政学堂那群给予了中国希望的海军学子,看着少年邓世昌那意气风华的面貌,我感到了阵阵温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气有朝气有骨气的爱国青年,那就不会出现后来鲁迅笔下那么多浑浑噩噩的人,这个国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他们必然也是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封建的王朝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无力,怎么能拯救从制度上已经腐败的王朝了。当电影结束,那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该反思,该疼惜,还是该怎么。

历史不能被忘记,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更是无法崛起,那屈辱的历史我们记着,这是我们崛起的伟大动力。那段已经逝去的旧时光,曾经壮烈,曾经悲凉,曾经屈辱,曾经惨痛,曾经惊天动地,曾经无可奈何,尽管已化作烟云,却尤未消散。虽然那片海现在十分的平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也许那段看似荒唐的历史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经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在惊人的相似中制造再一次的荒唐、执迷、无可奈何,只有时常重温过去,晨昏定省,方能让过去永远过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_观甲午大海战有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