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一、课程目标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
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具体篇目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难易适中、便于讲解为主。
三、全书框架
全书整体框架设计用表格图示如下: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春秋战国
至
两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
《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礼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哲学二
两汉
至
隋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教
唐代
至
清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唐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
先秦
至
明代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
思想
近代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
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