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差异
为什么要了解不同的饮茶文化呢?这能让您在饮茶时,不仅品味到茶的香馥,更能体悟茶的底蕴。将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为您增添一份游刃有余的优雅。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差异,一起来看看。
中西茶文化差异
差异1 中西茶具各有讲究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差异2 滤茶器是西方人饮茶必备良品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差异3 中国茶不需调味品
在中国,饮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没有在茶中加任何调味品的习惯。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中日茶文化差异
。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们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由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中越茶文化的差异
古代的中国人,最初是把茶当作解毒,消炎的“万能之药”饮用,当作一种蔬菜来食用的。以茶为食,仍是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如蒙古族人的奶茶,藏族人的酥油茶,都是在煮泡中加盐巴或胡桃泥,芝麻等佐料制成,即是解渴的饮料,又是充饥的主要食物,所以那里的人们认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这些地区常年以肉食为主,水果蔬菜极少,需要靠茶来补充营养。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普通饮料。老北京爱喝茉莉花茶,南方人喜欢绿茶,福建、广东等地欣赏乌龙茶,云南等西南地区的人们迷恋普洱茶。
在越南北部地区,尽管生活方式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几乎每一个普通家庭还都保持着待客敬茶的礼节。在越南人的客厅中,你都能看到用红木做成的茶几上,放着一套陶瓷的茶具(相似于中国的紫砂壶),每每客来,主人都会奉上一杯清茶。更有一说,在越南,从婚礼到葬礼,从公务到浪漫,绿茶的消费无处不在。在实际生活中,委婉地谢绝一杯茶甚至都被视为一种冒犯。这也许是根源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影响,越南人很重视尊卑礼仪。在咖啡风靡越南的时代,茶,依然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
在中国,古代豪华排场的茶宴已被摒弃,而茶馆,正是专供人们饮茶的公共场所。工作之余,一家老小,亲朋好友,共聚桌前,喝茶,吃茶点,天下事,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乐而忘返。商人在这里做买卖,艺人在这里说书,唱大鼓,演杂技,茶馆简直就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是最具中国味的文化结晶。
或许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南很少有像中国一样的较专业的茶馆,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极具西方风格的咖啡馆,名虽如此,而这些地方却是人们饮茶的好去处,伴着一曲极具越南特色的独弦琴,泡一壶清茶,再叫上那么一碟绿豆糕。微苦的热茶使甜丝丝的绿豆糕更显风味,这时的你,除了文字和钱币的差异之外,会感觉到更像是身处中国的某一茶馆之中,八方来客,三教九流,纷至沓来,议论纵横。一座咖啡馆,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浓缩,亲朋好友在这里团聚,情侣在桌前细语,俨然,一个中式的茶馆,一个中国茶文化的后启之地。
然而,中国人喝茶与外国人喝咖啡是大不相同的。从选茶艺茶,名水烹煮到品饮环境,不仅要与自然和谐融会,还包含着美学情趣和人的精神寄托。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越南人,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地灵之物,生于青山秀水之间,明月清风为伴,得天地之精华。因此,人们都崇尚清饮,深知,越南人喝一种茶采用的茶叶不经过任何的加工而直接泡音,称之为绿茶,真可谓采天地灵气,经风雨,历磨练,清香依然,品质如一。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差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