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朝鲜核问题,是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反对朝核,维护和平》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有关朝鲜的朝核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看法。
关键字:朝核问题 和平
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本是一个国家,名为高丽。十九世纪以前,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二十世纪后,朝鲜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来由于二战后一部分由苏联占领一部分由美国占领从而被分割为两个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为朝鲜统一的目的而进行的统一战争,可是在大国的干涉下,使这种统一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且这场战争使南北朝鲜成了仇敌,更加深了朝鲜半岛两方的不信任感。在朝鲜领导人看来,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人为的,是大国利益的需要造成 ,美国人反对北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尚可以理解,但作为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虑,也并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战争才在北纬38度线这个开始的地方停止下来,朝鲜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只是国家的破败和朝鲜半岛的永久分裂。一开始朝鲜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展迅速,可是由于过度依赖苏联,导致苏联解体时,朝鲜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当时朝鲜的对内对外政策又为中国所不容,所以朝鲜失去了依靠。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封锁,从此朝鲜落后于韩国。
近几年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试图研发核武器。虽然中国也有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威力在二战中已经有目共睹。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的两颗原子弹带来了一片死寂,也震惊了全世界,威慑了全世界,从而奠定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呼吁防止核扩散,都害怕核扩散。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毁灭世界,一旦被某个野心家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关系到全世界全人类的生死存亡。
因此中国提议召开六方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由5个与此有关的国家和朝鲜就朝核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的办法的会议。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自从在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以来,总共举行过六次会谈。 2003年第一次会谈各方认真、全面地阐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并达成重要共识,即确认朝核问题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原则。2004年第二次会谈与会六方最终以《主席声明》的形式阐明了各方共识,这是六方会谈首次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会谈的成果。自此六方会谈的后几轮都只是重申声明,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法新社5月6日消息称,朝鲜“不顾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的呼吁”,发誓将继续推进其所谓的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计划和空间计划。
报道称,朝鲜谴责了由美、中、俄、法、英在维也纳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会议期间所发的声明。声明中,这5个国对朝鲜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并敦促朝鲜“避免采取会引起地区安全问题的更进一步行动,包括任何核试验。”
朝鲜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官方媒体表示,这一声明是侵犯朝鲜和平利用核能和空间资源权力的“非法行为”。
“我们将坚决保卫国家主权,并强烈追求和平的空间发展以及核能工业的发展。”这位匿名发言人说。
法新社称,外界广泛猜测朝鲜正在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一名韩国核专家曾表示,朝鲜已经完成了第三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4日在北京表示,如果朝鲜改变既有策略,美国将同朝鲜合作,但她对朝鲜政府的意图表示怀疑。这无疑使朝鲜核问题又再度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使本来敏感的地区更加受人瞩目。对于朝鲜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我不能认同,因为核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它具有毁灭世界的能量,如果利用不好,会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所以利用核能是全世界每个公民的事情,并不是某个国家个人的事。朝鲜想撇开全人类的利益,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发展核能,无疑是不可能的。殊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世界哪还有朝鲜。朝鲜这么说是自私的,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应该坚定立场,同时又要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提出了采取六方会谈的方式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有重要的发言权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中国曾郑重声明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对国民负责也对全世界负责。核扩散不仅使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也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威胁。所以中国坚决反对核扩散。
不过朝核问题要想解决,不是靠一两个国家就能行的,这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团结互助的国际新秩序。
核问题不是某个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个国家的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关系到全人类,所有国家的大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村。希望各个国家不仅考虑本国利益,也为全世界的利益多考虑一下。
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论朝鲜半岛问题走势及中国应对策略》
摘要:由于朝鲜半岛紧张对峙形势难以根本扭转,任何偶然性或突发性事件都可能导致形势突变,致使半岛统一比人们希望和预计的时间表提前。鉴于半岛走向统一的客观趋势,中国应该把维持半岛现有格局稳定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而把长远目标定位于与半岛统一国家形成良好的安全关系。为此,中国应借鉴历史上与朝鲜半岛的安全互动模式,以新型单向安全保证作为未来处理与朝鲜半岛国家安全关系的长期稳定模式。而中国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现实方案,应在稳定现有格局和为建立长期稳定模式创造条件中进行待机选择。
关键词:朝鲜半岛 安全关系 单向安全保证
正文:
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朝鲜半岛问题事关中国重大安全利益,中国应未雨绸缪,增强危机意识,及早准备应对方案。
一、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的基本评估
美国“暂时”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剔除,使朝核问题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动向。但朝核问题近二十年的发展进程表明,朝核问题涉及朝鲜半岛安全机制、朝美关系、相关大国利益平衡等诸多复杂问题,从目前来看,彻底解决朝核问题的各方面条件仍不具备,朝核问题未来的发展可能仍然会一波三折。只要朝核问题不解决,美国会以此为由继续对朝保持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高压;但核问题即使解决,美国可能仍然不会给朝鲜提供安全保证或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相反,仍会借口反恐及人权等问题,对朝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打压。
在美国对朝坚持敌视性政策的情况下,朝鲜希望借核问题重建半岛安全稳定架构,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为经济发展争取国际环境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因为朝鲜要改善国际环境,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朝日朝美关系正常化才能实现。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等相关国家能够斡旋的余地不大。但如果朝鲜弃核仍然无法实现改善国际环境的目的,则只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继续保持激进政策,以求继续拖住韩国,或吸引周边大国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朝鲜半岛内紧张和敏感的局势将难以根本扭转,任何偶然或突发性的事件都可能导致形势突变。而一旦朝鲜半岛形势突变,半岛内北南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及强烈的统一愿望可能会导致半岛迅速而剧烈地走向统一。从朝鲜半岛形势发展看,突变式统一的可能性仍然大于和平渐进式统一的可能性,统一可能比人们希望和预想的时间表更早。这种突变式统一,既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可能对朝韩来说也是迫不得已的。
二、中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长远方案和现实方案设想
统一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是一种客观趋势, 中国缺乏限制这一进程的理由。半岛统一的客观性使得中国只能把维持半岛现有格局的稳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把长远目标定位于与统一的朝鲜半岛国家建立长期和平友好稳定的双边关系。
鉴于此,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危机处理方案,既要为应对可能的半岛形势突变做准备,同时也必须为应对突变导致的统一做准备。前者是如何维护半岛现有格局,维护中国在半岛的政治遗产和安全利益问题;后者则是如何维护和扩大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利益,防止外来大国借半岛统一国家或者半岛统一国家本身威胁中国安全的问题。显然,解决前一个问题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问题,解决后一个问题则是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预先讨论确定长远方案,即首先明确朝鲜半岛统一后中国面临的安全态势,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安全目标以及实现利益和目标的战略筹划。在确立长远方案后,再明确应对半岛形势突变的现实处理原则。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南北实力过于悬殊,半岛形势突变的开始和走向统一的结果之间可能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会迅速转换。历史证明,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时间压力是对各国政府和战略家们反应能力的最大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虑中国应对朝鲜半岛统一的长远方案并不是为时过早,相反,它与现实方案密切相连。
(一)长远方案的基本依据
要提出一个科学的符合中国安全利益的长远方案,首先,必须明确朝鲜半岛在中国安全环境中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周边邻国中,朝鲜半岛在地理上最接近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上的核心区域。它紧贴东北重工业区,距天津、北京的直线距离约为660-700公里,距青岛、烟台的最近直线距离约为300公里,济州岛距我上海、南京的直线距离也仅为500-700公里,以上距离均在F—16战斗机作战半径(800-1000公里)之内。因此,朝鲜半岛是中国面向海洋方向最基本的安全屏障之一。
其次,必须了解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的历史互动。从历史上看,朝鲜半岛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安全共存关系。当侵略力量借道朝鲜半岛威胁中国安全时,朝鲜半岛已失去了独立自主;而朝鲜半岛对外赢得安全独立与自主,往往是依靠与中国的安全联系获得的。正因为如此,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曾建立过一种双边安全互动模式,即:中国王朝向朝鲜王朝提供单向安全保证,而朝鲜王朝向中国王朝纳贡,承认形式上的藩属关系。从现代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形式上的藩属关系有违现代主权国家间平等交往原则,但中国向朝鲜提供的单向安全保证却充分说明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安全共存关系。
鉴于朝鲜半岛在中国安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天然相关性,中国应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方案必须努力达成以下安全目标:在尊重朝鲜半岛统一国家独立、自主、平等地位的同时,保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确保朝鲜半岛统一国家对中国保持友好或者至少中立政策;努力排除外部大国势力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尤其是排除外部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力量驻留;如果不能完全排除军事力量驻留,则至少要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大国在半岛内的力量平衡。
(二)新型单向安全保证
为实现以上目标,中国可以充分借鉴并改造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安全联系模式,在尊重半岛统一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安全关系,使之既为朝鲜半岛统一国家所接受,又符合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同时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安全利益。这种新型安全关系,可以称之为新型单向安全保证。
1、主要内容
中国向朝鲜半岛统一国家主动提供单向的安全保证,明确宣布任何对朝鲜半岛的军事入侵和占领都是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中国政府将提供必要军事力量予以援助,但中国政府不会对朝鲜半岛统一国家提出类似回报。中国提供单向安全保证,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在朝鲜半岛内驻军。当然,朝鲜半岛统一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建立核武装,也没有任何理由允许任何第三国的军事力量驻留半岛。
中国对朝鲜半岛统一国家提供的单向安全保证是开放的。如果仍有相关大国对朝鲜半岛提出类似的单向安全保证,中国可以不持异议。但为保证朝鲜半岛的独立自主,不得以在半岛内驻军为附加条件。
2、新型单向安全保证符合各方利益。
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开放的单向安全保证,也有利于中国。首先,如果单向安全保证能够施行,有助于建立半岛统一国家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基础,消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潜在不安定因素。其次,凭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友好关系和单向安全保证,可以有效地抑制朝鲜半岛统一带来的民族主义热情,或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改变方向。第三,单向安全保证如果扩大为多边单向安全保证,在保证大国影响力平衡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排除外国军事力量在朝鲜半岛的存在,事实上瓦解美韩双边军事同盟。不带军事力量驻留的多边单向安全保证比多国军事力量驻留半岛的安全保证更有利,半岛统一国家也会对此抱有很强积极性。而要排除外国军事力量在朝鲜半岛的存在,半岛国家内部的自主选择将起重要作用。第四,中国提供的单向安全保证是一种外交正式承诺,而不是军事结盟,比建立长期军事威慑维护中国在朝鲜半岛方向的安全利益,代价更小,成本更低。而且,单向安全保证一旦建立,不管由中国单独提供还是相关大国共同提供,半岛统一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会努力维系这种安全平衡,从而分担了中国的安全风险。
3、实施条件
中国的强大和稳定是基本前提。中国提出的单向安全保证方案,符合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任何具有正当性的国际问题解决方案,都必须配合以相应的实力威慑和斗争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中国向朝鲜半岛提供单向安全保证,必须以自身的强大和稳定为支撑。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提供安全保证,朝鲜半岛要么会屈从于外来敌对势力,要么会寻求与更强大的国家结盟,重新引入外国军事力量。历史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争取朝鲜半岛国家和人民对单向安全保证方案的支持至关重要。中国必须使朝鲜半岛国家了解这一方案对于保证其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作用,必须使其明白面临的选择:半岛统一后是继续充当外部大国威胁中国安全的前沿阵地,继续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还是兼顾相关大国在半岛影响力的平衡,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发展,自主中立地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新型单向安全保证充分尊重了朝鲜半岛国家的平等自主权和独立选择权,对朝鲜半岛长远发展最为有利,因此,相信朝鲜半岛统一国家会做出明智选择。
三、结 语
总之,如果朝鲜半岛形势发生突变,除非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力量介入,否则无法保证自身安全利益的维护。这种力量介入,既是维护自身在朝鲜半岛安全利益的决心展示,也可以为实施应对半岛统一的单向安全保证方案创造条件。一定程度的力量介入并不意味着与美国再战朝鲜,也不意味着阻碍半岛统一,与朝鲜半岛国家为敌。中国的力量介入,既可以为保证朝鲜人民生命财产免遭重大损失,支持朝鲜政府稳定半岛形势的努力,又可以在半岛原有格局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提醒半岛国家在推进统一进程中必须兼顾多国利益,防止美国单独控制和主导统一后的半岛事务。中国主动及时提出单向安全保证,倡导一切外国力量全部撤出半岛,最符合朝鲜半岛人民独立自主、和平统一的愿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朝鲜半岛国家的利益。只要朝鲜半岛国家和人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明智选择,美国就没有理由单独开战,半岛的和平统一就可能实现,中国的安全利益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