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清明节习俗_闽南清明节传统风俗

发布时间:2017-05-27 16:38

闽南指福建的南部,在清明节的时候,闽南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闽南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闽南清明节习俗_闽南清明节传统风俗

闽南清明节习俗

寒食

五代时,泉州人有寒食节扫墓的习俗。

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感时吟》云:“禁烟时节雨初晴,野哭凄凉泪眼盈。料得故坵新草木,晚风潇瑟作秋声。”(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辑录: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暨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詹敦仁诗文选》)

如今寒食节早己被人们遗忘了,扫墓也推迟到寒食节后一、两天的清明节(虽说扫墓时期为清明节前后10天,但与寒食节无关)。

清明

清明为24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当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它既是时序标志,又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明日,扫墓培土挂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迟之数日者。《安溪县志》:插柳于门。”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人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己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祭祖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吃“润饼菜”和“清明馃”

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清明日……田家以新麦甫登,炒而舂粉,和糖为丸,包以糯米粉,外裹笠叶,或以麦粉作壳,舂豆为馅者,谓之清明馃,俗号脚目馃。乡人提筐挚篮,分馈城中亲朋。予少时有咏《脚目馃》一律云: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袛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跟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眼频。”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游赏,散布四郊,谓之踏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上墓

亦称“扫墓”。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

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先人的坟茔,是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要亲临察看。扫墓时,携带子女到祖先墓上,为坟墓除棘草、培墓土、描碑文(旧用朱砂调蛋清,后用红漆)、献“纸钱”,然后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寄托哀思,墓祭缅怀先人。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习俗,其声调音旋韵转,情悲声凄,催人泪下,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所描述的唐代寒食节哭祭烧纸钱之俗十分相似:“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足生离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有的还为先祖追荐功果。

据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方志记载,永春、德化两地岁时民俗与泉俗独异之处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门开,与今不同。

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烧清明仔

清明前、后十天“烧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间称为“清明公”)。

惠安秀涂“小清明”

惠安县秀涂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

廿世纪30年代初,泉属地区屡经军阀混战及土匪骚扰。由于秀涂港所处的重要位置,更是官匪必争之地。一段时间,港区被民军高为国霸占,民团不肯罢休,于1931年4月间,纠集东园、葛上村等地民团围攻高为国;又通过亲属关系买通国民党晋江驻军黄子炎派来30多人助战。

开始,高为国据守将军山,后看民团兵马众多,来势汹汹,乃退守秀涂慈济新宫,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民团首领黄辉祖之弟带领兵丁发起进攻,当场毙命。黄辉祖暴怒,一面从正面加强火力,另从背面的观音寺采用火攻。高为国兵丁抵挡不住,溃不成军,死伤无数,血染港区沙滩;被俘兵丁也受尽折磨,后或溺死,或砍头,惨不忍睹。

事过不久,秀涂港船民在下海作业时,称看到被杀兵丁阴魂不散,因此每年4月间,当地家家户户炊粿做粽杀鸡宰鸭,祭厉祈安。

这一民俗流传至今,且由秀涂人带到台湾。

清明节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传统风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闽南清明节习俗_闽南清明节传统风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