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_关于家乡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其当地的习俗,那么,在你们家乡,有哪些中秋节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范文一
话说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话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有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为“团圆节“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印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西瓜,月饼,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这些东西中,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必须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都要一样。
在古代齐国,有一位丑女无盐女,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在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玩月。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明间从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活动。
在中秋的活动可真丰富啊!
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范文二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间吧!
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范文三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中秋节传统习俗_关于家乡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