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练习试题

发布时间:2017-04-12 13:26

往往在历史考试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复习准备工作呢?接下来请欣赏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练习试题,希望你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练习试题

选择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属于同盟国作战国家的是( )

A.土耳其 B.奥匈帝国

C.意大利 D.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原因之一是由于使用了杀伤力强的新式武器。下列武器被首次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是( )

①远程大炮 ②坦克 ③毒气弹 ④军用飞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德矛盾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下列是一战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国同盟 ②三国协约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下列关于“一战”性质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民族解放战争

C.殖民主义战争

D.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

下列哪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916年,有一次战役双方共死伤七十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这次战役指(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1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把查理曼大帝国一分为三。一战中,凡尔登城处于战略要塞地位,它位于(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性质的战争

B.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C.意大利不讲信誉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转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下列欧洲的参战国中,唯一一个国家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这个国家是( )

A.塞尔维亚 B.奥匈帝国

C.俄国 D.德国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意大利背信弃义

B.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C.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

D.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在萨拉热窝事件中开枪杀死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青年是哪族人( )

A.波斯尼亚族 B.塞尔维亚族

C.阿尔巴尼亚族 D.斯拉夫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役是( )

A.塞尔维亚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凡尔赛战役 D.攻占德国战役

世界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坦克的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 )

A.1914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18年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战争。交战一方以同盟国的德、奥为主,另一方以协约国的英、法、俄为主。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战线在西线,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就凡尔登战役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较多的战役之一,在近10个月的残杀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请回答: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试从战争历时、参战国家、卷入战争的人口、战火燃烧的地区及人口伤亡数目与战争的经济损失等方面来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经宣布所有16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这样,一切大小国家都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请回答:

①材料中“已经宣布所有16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意味着什么?

②材料中“这条灾难的道路”指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④材料谴责的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却会酿成一场大的战争或动乱。比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又发生了9.11事件,结果爆发了美伊战争。你怎样看待突发事件带给人类和平的威胁?

初三上册历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练习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