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想必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契诃夫作品的讽刺韵味,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
二、解题: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段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份(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境,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逢。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优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又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传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司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已”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