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7 20:38

政治经济学是财政学的原本属性,财政学政治观的退化是经济学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倾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税务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但在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不突出、操作技能差、应用能力低等现实问题,因此构建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依托金融特色,精心设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代理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

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

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

目前,学校财政税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

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代理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1、重视学科建设,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建议结合学院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对财政学专业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的充分论证、制定工作,在学校学科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以财政专业为依托,适当调配学科建设专门人员,并重视结合校外专家及社会实践部门意见,拟定、论证、制定财政学学科建设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其中包括学科点、专业方向、重点建设项目、课程体系、学分的课程分布及各学期的学分分布、师资力量建设、科研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按照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金融类院校重点专业是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建议在公共基础课基础上,建立“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体”为财税专业课程,“两翼”为会计学、金融学课程),实现优势学科的横向联合。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以及国内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训的机会,真正体现理论适度、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的探索,我国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由国家财政理论向公共财政理论过渡。财政实践处在了一个大转型期,财政理论自然也处在了一个大转型期,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探索财政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及一般教学规律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分配活动的学科,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财政学课程特点及其一般教学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

1.财政学内容抽象、宏观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财政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阐述财政的基本概念,财政的职能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第二部分为财政的支出,主要阐述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第三部分为财政的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国债;第四部分为宏观政策,主要阐述政府预算、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这些内容抽象宏观,涉及面广,课程理论性强,定性分析较多,案例较少,学生对理论性和抽象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缺乏兴趣,而且学生总感觉财政学的内容是“高大上”,距离实际生活太遥远,无法身临其境,因此体会不深,所以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1]。

2.财政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习基础要求较高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财政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财政学的教学内容看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如税收,包括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何征税、什么条件下采用税收优惠或减免等;还比如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参加社会保险以后,使得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和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但是这些内容教材中涉及的并不多,所以对于非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讲,今后的学习内容不再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完财政学课程之后,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以后踏入社会对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较多,会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财政学教学一般规律

财政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规律,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谨、扎实,重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教学应以财政理论为基础,将财政理论融于实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

二、财政学教学方法运用的主要依据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方法总是为教学服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每一门课程都会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财政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财政学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财政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目标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在财税领域应用和延伸,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过程中拓展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而丰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借助于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生动形象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

(二)财政学教学方法应反映出财政学独有的学科特性

按目前学科分类来看,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分支之一,但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在研究领域、研究的制度背景以及交叉学科特性等方面和其他应用经济课程存在明显区别。财政学所独有的以上三方面学科特性决定了应在财政学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财政问题的能力并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使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制度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财政学教学方法及运用

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在教学方式改进的理念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财政学教学中要建立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财政学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首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促使每个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讨论。其次,以实践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具体的财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专业不同,教学重点不同,方法不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税收这部分作为重点,尤其各种税的计算,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以后学习《税法》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会计专业侧重于案例教学法;对于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社会保障这部分,因为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更多的是在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各种保险的缴费比例,以及办各种保险的程序等等。在教学方法上,人力资源专业侧重于角色互换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18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首创,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制度相结合的学科,所以案例教学的运用在财政学教学中就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财税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它能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他们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在案例和财政基础理论知识之间寻求答案,踊跃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不断否定一个又一个错误,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4]。

3.推广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掌握外语。在中国,双语一般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随着全球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外语不仅成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学没有国界,财政学作为经济的一个分支学科,必须在国际环境中才能与时俱进,所以其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环境,因此市场需求更多的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推动财政学教学方法的转变,其中英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双语教学是教学方法中比较成功的实践。在财政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创造学习和应用英语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透彻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快速获取国外最新的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国际经济动态、养成用英语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4.社会实践教学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只有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得更透彻。所以财政学的教学离不开实践,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热情和兴趣。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假期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一部分安排集中实习,一部分进行专题社会调研,比如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高校债务风险、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等[5]。

5.讲座教学法

讲座教学就是邀请财税专家、学者以及财税工作部门的领导,针对财政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税收实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财政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以及税收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财政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财税改革的进程,加深对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6.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将学生放在仿真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份并且可以互换,从事各自的工作。角色扮演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财税实务模拟操作教学软件或案例,设定仿真的征税环境,其次由学生分别扮演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等各种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征税、计算税款、纳税、税收筹划、税务代理等模拟操作。在模拟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环节实际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即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学的需要。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财政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