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服务群众,畅通“最后一公里”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将陆续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一环节抓得实不实,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筑得牢不牢,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首先需畅通思想认识“最先一公里”。深入剖析各类“四风”问题表现,说到底都是“总开关”抛了锚、断了电,在思想上与群众不亲不热,甚至渐行渐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需拆掉“弹簧门”“玻璃门”,畅通思想认识上的“最先一公里”。什么叫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就是真正认识到服务群众是本职,疏远怠慢群众是失职渎职,不断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这几面镜子,党员干部唯有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严格修身、用权、律己,方能真正使党的群众路线牢牢内化于心,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核心是用改革思维破解行动上“最难一公里”。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党风政风作风,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问题解决得及不及时和彻不彻底。“最后一公里”问题之所以难解决,难就难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方法不对路、工作方式不科学、自身素质不适应。创新服务理念,就应做到各级部门都是服务部门,各个岗位都是服务岗位,各个党员都是服务人员。改革服务流程,离不开整合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让老百姓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聚焦服务重点,最需从群众最希望办、最迫切办、眼下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切实帮助解决老百姓出行难、读书难、看病难、办证难、就业难等生产生活生存中的燃眉之急,让站在“最后一公里”的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和改革发展成果。
畅通联系服务“最后一公里”,根本上需解决制度设计的“最远一公里”。制度建设事关根本和长远。“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联系服务群众不是“偏蹚雨”和“一阵风”,不能雨过地皮湿、风过静悄悄。解决联系服务为什么、联系服务做什么、联系服务怎么做等基础性问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扎紧作风之篱,实现作风建设从“经验”向“制度”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值得认真总结,特别要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要求新内容写入党内法规,作为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原则要求、基本义务和行为规范。另外,建立权责一致的为民服务机制,则可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核心职责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人财物投入,明晰各级党组织的职能职责,防止任务下交、矛盾下推,解决好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有事无权、有权无用等问题。
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则应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党员承诺践诺制度等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处理好个人与组织、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此外,还应完善监管机制,把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解决干部对上和对下统一的问题,促使党员干部丢掉官气、接上地气、凝聚人气。
联系服务群众,畅通“最后一公里”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