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学案以及方法
初二语文的第一课是《走进父母》,课文具体是讲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文章题目是走进父母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树立孝敬父母的观念,将对父母的孝敬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方式关爱父母。 知识目标:
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知道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孝敬父母需要从实际行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创设氛围。
问题:从歌曲中你能体验到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回答: 。
环节一:
古往今来谈孝敬——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浏览二十四孝图,请部分同学讲解其中的几个故事。
目的:以二十四孝图为依托,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阅读中国近现代伟人孝敬父母事例,从中体会中国这一传统美德是不断传承的。
环节二:
百善孝为先。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让我们用行动去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点点滴滴是孝敬——孝敬父母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讨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哪些事情去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
2.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3.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4.赡养父母。长大后不仅,更要
环节三:
体验作业:心动不如行动,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
课后用自己的行动为父母做一件事,以体现孝敬父母为原则,将事情经过如实记录在作业本上,重点描写自己在行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父母当时的语言或表情反馈。
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亲情,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以及亲子间可能产生的矛盾。理解父母,积极调适和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同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同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克服“逆反”心理,进一步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代沟”的含义及“代沟”产生的原因。了解“逆反”心理的表现、危害,掌握调适“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技巧,知道与父母平等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技巧,懂得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了解“代沟”产生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当自己与父母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能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与父母沟通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学会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能积极调适并克服“逆反”心理。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电话引发的风波
环节一:实话实说——代沟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的文字材料,思考以下题目并如实回答: 1. 为什么原来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 2.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3. 父母和“代沟”,究竟哪个才是我们的敌人?
环节二:正确认识“代沟”,分析代沟产生的原因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7页总结代沟产生的原因。
12.3.4.以上这些变化既有心理上的、知识水平上的,也有思想方法上和行为方式上的。 环节三: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看课件展示小敏的故事,思考相关问题。
阅读教材第9页“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赞成其中的哪一条? 换位思考,请大家站在父母的立场,尝试以晓琴妈妈的名义,回应她的建议。 教师给出“给晓琴的十四条答复”。
环节四:学会沟通,建立没有“代沟”的世界
听歌曲《我想更懂你》,谈感受
阅读教材P11——P15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有哪些?
环节五:总结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他们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最早的朋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苦口婆心的教导却让我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与父母的感情日益疏远。这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正确对待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懂得与父母交流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听妈妈的话”,体会父母曾经的良苦用心。
欣赏歌曲:《听妈妈的话》结束本课。
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二的第一课走进父母预习学案以及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