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创业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0 11:16

这个世界几乎不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学会遗忘,有些人却坚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下岗创业的故事。

下岗创业的故事1:从5万到1000万的“小生意”

过药品代理、开过台球厅,但都不怎么成功,1999年底,他来到济南,开始新的生意,如今已经拥有2000万的个人资产,并在积极为明年的上市做准备,以下就是王少刚从5万到1000万的创业故事。

目前,仅有27岁的王少刚拥有2000万的个人资产,让其同龄人不敢望其项背。“我永远走在创业路上。”他野心勃勃地表示,“2008年,一定要实现海外上市,让其资产达到10亿元。”

与很多人不同,王少刚上大学不是为了找个理想的工作,而是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我高中时就下定了决心去创业,上大学就是给自己充电,在生意场上能得心应手。”他上大学就是为创业做准备,他选择了法律系。“没有法律知识,做生意很困难。”

王少刚过早的创业梦想源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名复员军人,后来在村里做小生意,最后发展成一个企业。“我创业的基因是父亲给予的。我身上一直涌动着创业的血液。”随后,他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搞合作,研发出“新视明”。去年3月份,已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拿到了正式批号。“我现在正在招商,今年年底预计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

我招商的条件很低,有不少是下岗职工。我认为只要创业心强,没有多少资金的人也可以来做这个项目。我之所以对加盟商要求不高,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吧。王少刚前景不错的事业也吸引了不少同学来加盟。“刚毕业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要有自己的公司,要把产品做向全国,他们当时都不相信,而现在不但对我信任了,还成了我的经销商。

我要从我的加盟商当中培养出一批百万富翁,让他们与我的事业一起发展。”面对笔者,他开始历数他的计划和构想:新视明上市后,明年推出一种化妆品品牌,还有海洋生物方面的保健品;在浙江、湖南等地设立分中心。“到2008年,在海外上市,做到10亿元的市场份额。”文章转载自:个人简历网 下岗创业故事频道 原文地址:创业故事:从5万到1000万的“小生意”

在王少刚公司里,可以随处看到“××团队”。“我可以少赚钱,但要搭建一个完美的团队,我认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不同的个人组合起来呈现一种互补的姿态,形成一个完美的团队,而完美的团队是无坚不摧的。”

在王少刚的企业里,职业经理人有着诱人的高薪。“高层的年收入一般在二三十万,中层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根据公司发展现状,明年市场总监可能能拿到200万元左右,然后还给予任选线路的旅游奖励等。”

下岗创业的故事2:下岗女工的创业之路

“王吉芳31岁成为下岗女工。为一家老小的生活,她贷款创业,只身在京城走街串巷推销产品,现在成为拥有百余名员工的女企业家,并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万源市高级农艺师薜德炳这样评价王吉芳的创业之路。

1972年,王吉芳出生在万源市黄钟镇一个农户家庭。王吉芳对记者说:“得到第一份工作后,我非常珍惜,每天努力工作、钻研业务。通过不懈的努力,1999年就开始负责万源市草坝茶场‘巴山雀舌’茶品经营部的管理工作。”

2004年,因单位改制王吉芳下岗了。“怎么办,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需要生活。”王吉芳告诉记者,她想别人下岗能创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呢?说干就干,凭着掌握的茶叶生产技术,她决定办茶厂。不久,王吉芳筹措资金20万元办起了一个茶叶小作坊,尽管起早摸黑的干,可生产出的茶叶因为没有名气,生意始终没有起色。

为打开销路,王吉芳于2004年11月带着茶叶样品独自踏上了北上之旅,在举目无亲的京城,她迎着呼呼北风走街串巷推销。“万源市在哪儿?我们不卖没名气的茶。”北京商家众口一词。放弃还是坚持?王吉芳在租住的地下室侧夜难眠。经过一夜激烈的思想斗争,要强的王吉芳决定咬咬牙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茶叶零售店经理被王吉芳的诚意打动,在品尝样品茶后决定签订销售合同,拿着签订好的合同,王吉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下岗创业的故事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开自己的市场。2005年我拥有了自己的茶叶公司,注册了茶叶商标。第二年在原有茶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基地规模,精化茶叶生产发展,把开发出的具有大巴山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公司的三个品牌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采访中王吉芳激动地告诉记者。

2010年,王吉芳再次扩大企业规模,组建了万源市窝窝店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千余农户增收致富。如今,王吉芳利用自己的营销网络,还让深藏大山中的蜂蜜、竹笋、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进了市场。

下岗创业的故事3:下岗职工创业 家常菜小店受追捧

“大毛豆花”是一家普通的家常菜小店,却意外地得到了众多綦城市民的青睐。每天,前来这里用餐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当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漾起金色的水波,河边吹起徐徐的微风,这家位于綦江河河畔,梧桐树荫“庇佑”下的小店就成了市民出行用餐的“热门目的地”。

这是綦江农机厂的下岗职工罗雨和家人创下的小小奇迹。

罗雨正在制作豆花

下岗是一种无奈,也是一个机会

“我十七岁就进了农机厂,”谈起十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罗雨一脸凝重,“那个时候没什么理想,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什么,觉得铁饭碗有保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没有下岗,我肯定还是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1999年底,农机厂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裁员让罗雨和一大批工人措手不及,罗雨无奈地加入了四处寻找工作的“下岗大军”。当司机、当保安、开游戏厅……能够想到的工作罗雨都尝试过了,始终觉得不适合自己。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理想。2000年底,罗雨终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开餐馆,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去。每天,罗雨和家人早上6 点就要起床,忙里忙外,直到晚上11点才能打烊,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是,经过十年的勤恳创业,如今的“大毛豆花”被经营得有声有色,年毛利达到十余万,雇佣下岗职工家属7人充当服务员。

“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下岗并不可怕,虽然那段彷徨的日子让我觉得很无奈,但正是下岗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清醒地面对人生,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有了今天的新天地。”罗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非典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好运”

“说办游戏厅吧,看到那些娃娃把宝贵的读书时间浪费在游戏上,我就想到自己就是因为没好好读书才下岗,内疚难受得很,只好放弃了。开餐馆让我很安心。我觉得只要勤勤恳恳地做生意,就一定会出成果。”罗雨向记者谈起自己开餐馆的原因。

“罗雨是个老实人,在这里吃饭我们很放心。”这是记者在“大毛豆花”听到顾客们说得最多的话。

据了解,刚开始“大毛豆花”只有一个雨棚和两三张小桌子,就餐环境不好,顾客很少,,罗雨心里很焦急,想放弃又舍不得,一直赔本经营了两年。

而到了第三年,曾被誉为餐饮界“灭顶之灾”的“非典”竟然意外地为罗雨带来了难得的好运。2003年的“非典”爆发后,“大毛豆花”的生意居然变得好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大毛豆花”吃饭,没位子的时候顾客还不厌其烦地站着排轮子用餐。

罗雨告诉记者:“大概是他们觉得我人老实,又看到我们做菜做饭挺干净的,觉得在这里吃饭比较放心吧。‘非典’之后,我的生意就一直很好,有了资金后我租了现在的店面,还在枫丹开了一家分店。”

简单是一种拮据,也是一派写意

用餐的顾客们告诉记者,这家店虽然装修简陋,多少显得有点拮据,却“萌点”多多。坐在木桌旁,吃着可口的家常菜,听着热情老板和服务员的问候,望着外面绿水环绕、梧桐掩映的美景,一种“把酒临风”的自在写意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罗雨认为,顾客用餐,一是吃味道,二是吃情调。而不管是味道还是情调,罗雨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他认为,“简单”是致胜的法宝。

他告诉记者,就口感来说,不要一味地追求多口味,关键就是味道要好。大毛豆花只向顾客提供二三十种佐料,却在佐料的原料上狠下功夫。罗雨说,佐料中的辣椒采用新鲜的贵州辣椒。为了保证辣椒的新鲜,店里坚决将第一天剩下的辣椒倒掉,第二天必须用早上起来重新捣的辣椒。就"情调"来说,也不用去想复杂的东西,他在原本是一片荒坡的岸边种上了一排法国梧桐,现在梧桐已长得郁郁葱葱,再加上綦河这一脉绿水,让小店成为居于碧水绿树中的一个“小天堂”。

“做一件简单的事情,把它做好做精,并且勤勤恳恳地坚持下去,对于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下一步,我就想靠着这种‘简单’,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让‘大毛豆花’变得家喻户晓。”罗雨向记者诉说着下一步计划。

下岗创业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