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的文有感_杂的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6-07 15:27

《杂的文》是韩寒第九本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杂的文有感,供大家参阅!

读杂的文有感篇1

近日在看韩寒的书,名曰《杂的文—期待我们往日的灵魂附体》,全书十一万五千字,六十七篇杂文,平均每篇一千七百字,用了两百页的纸张,平均每篇约三页纸,韩寒的这部杂文不耐看,我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已经浏览了一遍。看完之后,感觉挺费纸的,每篇的标题都是另起一页,从纸的中间部分开始。

从韩寒的这部杂文来看,他写作的时间确乎是不足了,专职的赛车耗掉了他不少的时间吧,不过,这一篇篇短的文章和书的不长的篇幅同样适合像我这样空闲很少的上班一族观看。很有成就感,两个晚上就看完一本书。

书的价格是二十五元(原价),我是从路边的报亭购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发现,可以以一个很低的折扣拿到,于是有点后悔,不过好在只买了一本,于是又在当当上订购了韩寒的几本书,被韩寒称作迄今为止最满意的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既然是韩寒的得意之作,那么一定要买来看看的。《三重门》似乎是韩寒的成名之作,这部书对于了解韩寒是重要的,是要买的。《长安乱》这个名字耳朵听起来很热乎,不过不知写了个啥,看了下当当的推介,感觉视乎是本武侠小说,主角似乎有出世的思想。

作为一个和韩寒的一样的八〇后,过往对韩寒的了解只是一些从媒体硬塞入耳朵的支离破碎,应该是“同龄人相轻”的缘故,我对韩寒、郭敬明们并不感冒,在作家一行,我喜欢的多是老一辈,高中那年喜欢余秋雨,看过他的《晨雨初听》,再就是零零散散的一些文章,多是语文课本里的。到了最近一段时期,对文学的兴趣渐长,也仅是看的林行止的文章。我总感觉像我这样的八〇后,年纪尚青,而作家一行是需要深厚的生活阅历积淀的,涉世未深的八〇后似乎并不能写出多精彩与深刻的文章,此其一;其二,年轻的我们对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多有不服气,只有上了四五十的长辈才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年资的原因也影响到了我对演艺圈明星的看法,我们的偶像多是周润发、刘德华等老一辈艺人,而对于现在的周杰伦,我一直不感冒,与同学交流过,他们也多对周杰伦不感冒。

以上此二点是我对八〇后的“成见”,这些成见自然而然在我与韩寒们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阻碍了我对他们作品的关注,即使没有看韩寒们的作品,可骨子里却有一股抵触。不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这种抵触的情绪似乎已经慢慢散去,我现在试着购买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他们。

比于郭敬明,我更喜欢先接触韩寒的作品,郭敬明似乎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韩寒的阅历更为多样,辍学、赛车手、作家、歌手,这些身份集于一身,使我感到韩寒似乎更爷儿们,当然我没有说郭敬明不爷儿们,只是比于参加赛车这种危险运动的韩寒有所不足而已。

这部杂文真够“杂”的,从对时事的评论到韩寒的赛车见闻,再到韩寒生活中遇见的一些琐事、奇特的想法,对人物的描写,平时看过的一些电影,应有尽有。对韩寒的作品我不敢妄加评论,韩寒写的字比我多(这是硬实力),成名比我早(当然,我只是籍籍无名之辈),阅历比我丰富(赛车、歌手、成名后的所经所历都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还是作为一个不知好歹的小字辈,评论一下我们这位八〇后的领军人物(百度百科语)的一部书。

粗略读完了韩寒的书,感觉韩寒惯用一些比喻,这些比喻是荤的素的一起来,所谓的矫枉过正,乱世需用重典,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似乎已经误入歧途已久,不下猛药难以将之扭正。韩寒的评论虽然唾沫星子横飞,可是不仔细品味,还是不容易知道韩寒的意思的。

作为一个高中只上了一年就退学的韩寒来讲,未受过更多的教育,既是好的,也有坏的,好的在于未被进一步地洗脑,是一个正常的国民,脑子中没有多年“教育”所留下的条条框框,以及上多学后的唯唯诺诺,再就是校园生活的“与世隔绝”,二十七八的年龄才刚从大学校门里走出来,还不知道社会是个什么东西,而韩寒早入社会,了解市井、民风,说的观点多是符合社会实际的,而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说的话多是飘在天空的。

不好的也有,在于韩寒可能并不真正了解高中以后校园里的事情,而仅仅是空喊口号,如果韩寒真的能有大学的经历,那么说的一些关于大学里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

我喜欢看杂文,尤其像韩寒这样的随性而发的杂文,读来津津有味,似乎作者就在面前,伸手可及。让我们这些平凡人可以近距离的接近社会名人。韩寒作为八〇后的领军人物,读其作品,我感觉了与以往大家截然不同的风格,比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透过这些随笔、思想片段,我们更容易了解到这些作家的生活。八〇后的作家让人感觉更像是身边的凡人,只不过他们将身边的故事写下来,呈现给了我们。

八〇后的作家应该是走下神坛的一代,不刻意塑造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不把自己搞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一切无碍,把一个最真的我展示给大众。

读杂的文有感篇2

当鲁迅与世长辞时,人们悲痛又少了一把批判社会黑暗,丑陋一面的利剑;人们可惜又少了一些震撼国人精神灵魂的文章。

战争年代,鲁迅以笔作武器,以改变国人精神为己任,写出许多震撼世人的文章,为中国文学留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民族魂”走了,留下一个民族在独自战斗。

……

有人说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利剑,而是文字。利剑只能除去一个人,却除不掉他的思想。而文字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能让一个人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它能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改变一个人。

于是,思想家远远敌于一支部队。

于是,思想家们都不为执政者所容。

例如鲁迅,例如李敖……

然而最悲哀的不是发出声音的东西没了,而是没人敢出声了。

和平时代的文章,已逐渐失去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慢慢与商业利益挂钩。人们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关心也不再是它的价值所在,取而代之的是销售量与利益。面对现在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有名”作家,老一辈的作家们郁闷了,那我们算什么?

如今作家有两种定义,商业作家和文化作家。前一种的代表是郭敬明,后一种的代表是韩寒。

在唯美文字上,郭敬明无疑是最成功的,他总能把一个故事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他那是为商业利益而作;韩寒则是用文章记录内心所想的。

韩寒,一个饱受非议的人。有人说他叛逆,有人说他狂妄,有人说他是现代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有人说他是80后“鲁迅”,而更多人更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

他是作家,是职业赛车手,也是中国稿费最高的杂志《独唱团》的主编,还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票数仅次于美国总统奥巴马。

他是80后,他写博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后来,他把他博客里一些文章集结成书,于是《杂的文》诞生了。

《杂的文》里收录的,多是韩寒博客里的文章,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无所不包,文章率性而为,嬉笑怒骂,讽刺影射,痛快淋漓,犀利有趣。他说中国的作文,说吉尼斯,说中国教授,说中国电影,说中国的户籍歧视,说一切别人不敢说的。

读杂的文有感_杂的文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